守候,只为静待花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28 15:57:59

守候,只为静待花开

——记临湘市文白中学教师何小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磊

天刚蒙蒙亮,53岁的何小良轻轻地拍了拍刘恒的被窝:“刘恒,该起床了。”一名贫困生,一位山区教师,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这对师生就像一对父子,他们一同起床,一同前往学校,一路欢声笑语。

自1990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何小良便扎根在临湘市药菇大山下的文白学区。凭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他一干就是32年,就像大山区教苑的一支红烛,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将人生化作光和热,点亮着山里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有一种选择叫做“傻傻的”坚守

何小良出生在贫困偏僻的药菇山下,小时候就经常幻想着怎样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1990年何小良师范毕业,他毅然向家乡教育部门递交申请,成为文白小学的一名教师。

“当时的文白小学条件十分艰苦,仅有一栋教学楼和一间用杂物间改造的食堂,校园更是杂草丛生,分不清操场和道路……”回忆起刚分配到校的第一天,何小良历历在目。刚到文白小学,他便萌生了“干好教育工作,先从美化校园开始”的想法,于是就与学校其余4位老师抡起锄头、铁锹,顶着烈日开辟荒芜的操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一双满是茧子、血泡的手和一块干净平整的操场迎接新生的到来。

当时文白小学六个年级仅有7位老师,繁重的工作量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了空白。看到满操场跑的“野”孩子,他向学校提出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设想,并自愿带领学生开展篮球、绘画、科技小发明等活动,成为了开辟文白小学“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友爱小学是文白最贫困、最偏远、生活条件最差的山区小学。“举手可遮一片天,抬脚可过三块田。一年四季没菜买,萝卜白菜煮木柴。”是对友爱山村的真实写照,友爱小学的人事安排一直是领导头疼的问题。1994年,何小良主动申请调进友爱小学,担负起三、四年级复式班教学,把正规教学管理、新的教学理念带进山里。从此,山里也有了升旗仪式、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有了环保“小卫士”,有了球类、舞蹈、绘画、科技小发明等兴趣小组活动。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饶有兴趣的课外活动,村主任赞不绝口的说:“这是我们友爱人民的福啊!”

2003年,他又被调入文白中学任教。在这里,他一直担任毕业班物理、美术教学,青少年科技辅导、实验室实验员、学校水电维修等工作。32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不变的是他热爱的教师身份和文白学区。有亲友埋怨:“你可真傻,为什么不调到城里去”“凭你的绘画特长,可在城里赚好多培训费”…… 何小良总是微微一笑:“有很多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要有很多钱,在这生我养我的穷乡僻壤培育祖国的花朵,也算是为家乡造福,我希望这种傻傻的思想和做法能延续下去。”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山里孩子的健康成长,他扎根山区,坚守清贫,默默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有一种感动来自“有爱的”生活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我小时候就是在张看容老师关爱下冲出来的一匹‘黑马’,我深有体会。”2013年,在学区教研经验交流会上,何小良如是说,现在的他也成为了一位师爱传承人。

在从教的三十多年里,何小良一直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外,与学生交谈交心,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张彩玲同学因父母离异、母亲患病,长期寄居外婆家,家境比较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得知这些情况后,何小良将张彩玲同学当成自己的“女儿”,在生活上资助她,学习上鼓励她、辅导她,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她在学习上更加充满热情、刻苦钻研,一跃考进临湘市第一中学珍珠班。刘恒同学的父亲患有肺癌,每年靶向治疗费用高达12余万元,家庭所有的重担就落在他的母亲身上。为赚取更多医疗费和生活费,母亲只能带着父亲和他外出务工。看到刘恒同学家庭的艰辛,何小良于心不忍,并不顾家人反对,2022年春季开学将刘恒同学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扶贫路上,他是学生的“希望灯塔”,“袁小强500元、李成500元、张浩200……”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对我都没有这样大方过”。何小良总是自嘲:“名利于他如浮云,只要学生能成人。”其实,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上有老人需要他赡养,下有儿子尚在读书,全家的开支全靠他一个人的微薄工资,三十多年来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他没买过一件像样衣裳,也没为妻子买过一盒化妆品。可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出手特别大方。

“作为一名教师,同为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他懂得山里孩子的艰辛,对山里孩子倾注了满腔热血,立志改变山里孩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同事对他的评价总是赞不绝口。文白山区路远人稀,每逢大雪封山,他都要将一个个学生送到家中;乡村学校条件差,他就将自家火炉搬进冰冷的教室;疫情期间,他将新学期的教科书一本本送到学生手中,并为他们开通学习辅导视频,只要学生有疑问,他就有责任。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有一种力量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三十多年来,他以校为家,不管寒来暑往,春夏秋冬,何小良老师总是坚持早出晚归,每天第一个进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

在友爱小学任教时,晚上外出家访,他经常让不到四岁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学校,等深夜家访回来时,孩子早已伏在桌上睡着了。暑假期间,他经常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的师生们在山里开展暑托义工活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让远在他乡务工的家长放心、安心。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身体亮起了红灯,先后4次病倒在教学岗位上,可他从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

2020年的一个星期天,临湘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再次叮嘱他:“不能把心脏病当成儿戏,你阵发性心上速这么严重,必须在家休息!”学校校长也给他下达了“休息命令”。可是第二天,他又拎着药出现在热爱又熟悉的校园。2021年春季的一堂课上,正在查堂的校长看到他手捂着胸口满头大汗的讲课,立即要他去医院。“孩子们要中考了,课耽搁不得,吃点药就会好的。”就这样,他坚持一天又一天,一直拖到暑假才去岳阳市中心医院治疗。何小良治学严谨,上课诙谐,把课堂融入生活,也把生活变成课堂,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钻研科学知识。在病期间,有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叹气,“我没有呀,你们想想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力来呼气?”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弄懂了大气压强的许多问题。一个馒头能让学生沉迷于微观世界,一瓶饮料,就将学生引进力、光、声、电的知识海洋。“我最喜欢你上课了,我可以在家里维修电路了”,一个毕业后回母校看望他的学生说。

忘我的工作,辛勤的付出,让他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他所任教的毕业班物理中考全市排名前列;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市级学科知识竞赛中获奖,他也先后被评为临湘市“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先进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临湘市人民政府嘉奖。

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余,他特别注重自身提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为了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何小良先后购买和阅读百余种专业书籍,学会了使用绘画、雕塑,以及3dsMax、CorelDRAW、PS等设计软件,并将其应用于教研教学中,由他主持的《案例教学法》课题在临湘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临湘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理化生实验教学比武、小发明创作中荣获一等奖;2018年,他创作的《每场大雪之后》雪雕作品在互联网上击量突破10万,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放弃了多次荣调的机会,甘之如饴的守在这偏远的山区,只为守住孩子们心中的那抹暖阳。只有守候,才会静待花开。他时常告诫自己:“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这份铮铮誓言,他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希望!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