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和专栏 | 曾国藩、曾国潢兄弟的“种菜”之争

  大湘菜报   2022-04-10 18:53:52

文|王德和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娄底双峰人,从业23年,资深媒体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

近看钟叔河汇编校点的《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在其《咸丰十一年五月十四日与澄弟书》中看到,平日兄友弟恭、彼此彬彬有礼的曾氏兄弟,竟然为“是否雇请省城园丁来乡下种菜”而争得不可开交,几近“厉言疾色”,不觉为之愕然!

曾国藩在信中严诘:“省城雇一种菜之工,此极小之事,弟便说出许多道理来,砌一个大拦头坝。向使余在外寄数万金银,娶几个美妾,起几栋大屋,弟必进京至提督府告状矣。”

我没看到曾国潢在信中是如何反对曾国藩的,从曾国藩回复的内容看,曾国潢认为城里人喜欢睡懒觉,很晚还不起来,花重金请他们到乡下种菜划不来。但曾国藩认为:只要东家带头,城里人同样能够勤奋早起。而“乡间种菜全无讲究,比之省中好菜园,何止霄壤。余欲学些好样,添些好种,故令纪泽托在省雇工,弟可不必打破耳。”

其时,曾国藩被清廷以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统揽平定太平天国事务,正在长江南岸的香口河战舰上,指挥围攻安庆。而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则在湘乡本宅(今双峰县荷叶黄金堂)总管老家族务和农事。为何位高权重、责任如山的曾国藩在此戎马倥偬、千钧一发之时,要汲汲于数千里外乡下老家的蔬菜种植,坚执要到省城雇工呢?

自其往来书信和曾国藩的亲身经历看,大家都认为是因为曾国藩不忘其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曾国藩也笃信“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因而希望在老家种好蔬菜,令子弟不因地位变化而改变勤劳兴家的根本。

溯源曾国藩家世,数百年间,曾氏一门从寒素之家一跃成为名门望族,源于其耕读传家的家风。而曾国藩为其祖父星冈公总结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诀,则是其家道中兴的法宝。

曾国藩六岁时曾祖去世,其祖父曾玉屏只分到了白杨坪老宅百余亩薄田,徘徊在贫困的边缘。曾经裘马轻浮、日高酣寝的星冈公在三十五岁时浪子回头,开始讲求农事,从此终身未明而起。曾国藩在其祖父的墓志中这样描述:“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畦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昕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巅以为乐。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曾国藩做了翰林后,星冈公已年逾花甲,“犹亲自种菜收粪” “星冈公好于日入时手摘鲜蔬,以供夜餐。吾当时侍食,实觉津津有味,今则加以肉汤,而味尚不逮于昔时。”

星冈公告诫曾国藩父亲竹亭公:“宽一(曾国藩小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而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也谨遵星冈公教导,积苦力学,在早扫考宝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八月廿二日致澄弟季书》中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虽多花几个钱,多请几个工,但用在此四事上总是无妨。

又在《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与纪泽书》: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尔可于省城菜园中,用重价雇人至家种蔬,或二人也可,其价若干,余由营中寄回。

曾国藩写信叮嘱澄弟:“家中妇女渐多,外则讲究种蔬,内则讲究小菜、腌菜之类,乃是兴家气象,请弟倡之。”他每次在数千里外收到从老家寄来的蕹菜(即空心菜)、萝卜丝、盐姜、冬瓜皮、腊肉等都是兴奋不已。

而此次曾国藩坚请从省城高价请员工回乡种地,当不唯其对种蔬的喜爱,更在其思欲“学些好样,添些好种”,通过借鉴外面的技术和方法,改革家乡传统的种植模式,带动当地向更科学、更高效的农业化方向发展。

曾国藩十分关注种菜的方法,他认为自己在军营里的蔬菜因为种养得法,所以长得十分茂盛;而乡下老家则不太讲究种菜之法。咸丰八年九月廿八日就和澄弟说过筑塘之法,认为“有菜无淤,亦是惘济”,希望请县城懂技术的菜园之人来治菜畦。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六月廿四日与纪泽书》干脆向儿子亲自传授种菜之法:“省雇园丁来家,宜废田一二丘,用为菜园,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草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浍,下雨则水有所归,不使积潦伤菜。四川菜园极大,沟浍终岁引水长流,颇得古人井田遗法。吾乡园土有限,断无横沟,而直沟则不可少。吾乡老农虽不甚精,犹颇认真,老圃则全不讲究。我家开此风气,将来荒山旷土,尽可开垦,种百谷杂蔬之类。如中茶亦获利极大,吾乡无人试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试种之。”

曾国藩此时写信要求种好蔬菜的地方,在九峰山下的黄金堂,今双峰县荷叶乡良江村,恰好距我的老家荷叶村不过三四里地。

荷叶地接南岳衡山北麓,四面被南岳七十二峰包围。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中,环抱着众多平坝,我们当地称之为坪。正如星冈公在白杨坪垦地兴农一样,“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畦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吃苦耐劳的荷叶人家家户户都开垦了自己的菜园子,只是格局小,环境差,缺少技术引领,常常是望天讨吃,采取自然放养模式。

而曾国藩在种菜方法中至少提到几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整理菜畦,挖沟疏浍,改变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功能,也就是“墒情”。同时方便采摘和施肥。二是废田为园,或者春夏种稻,秋冬种菜,扩大种菜规模,有效利用耕田。三是利用古人“井田”之法,带动家乡人开垦荒山旷土,种植“百谷杂蔬”和园茶,变废为宝,发展田园经济。

后来,回到乡下的儿子曾纪泽向他禀告:“佣请之省城园丁适至,每月公值柒仟二百。所带有黄芽白菜、四季萝卜、青菜、冬苋、蕹菜、冬萝卜、白菜、菠菜诸种,其器具有铁梳杷、铁杷子、坑瓢、泼瓢诸类,明日即可兴工。俟收获毕,再相地之宜,废田为园。”《咸丰十一年七月廿五日纪泽来书》。

由此可知,省城园丁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优良的种子和先进的种菜工具。而请来这些园丁种菜价格每月得花7200钱。这个工价在当时委实不低,难怪曾国潢要坚决反对。而曾国藩犹然坚决要请,自己从营中将钱寄来,可见,绝不是仅因为心中喜爱或者传承家风那么简单。

从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人物来看,我更愿意将此次兄弟之争,看成是曾国藩近代乡村改良思想的碰撞和萌芽。只是后来随着戎马倥偬、时局动荡,以及曾国藩家族的蝶变,这种乡村改良思想成为昙花一现而不了了之。

今日举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而回到家乡,见到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但昔日粮猪型传统乡村如今种田积极性极低,更多良田荒芜,甚至很多农人不愿亲近菜园,而宁愿网上购菜,不觉为之唏嘘感叹。昔日曾公加大投入,请来技术,带来优良种子和先进工具,对当下乡村振兴,不知还有参考意义吗?

责编:陈潇

来源:大湘菜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