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则风清 风清则气正——周敦颐《拙赋》的清流理想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韩公亭》   2022-04-26 20:47:26

作者:吾静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人(今湖南永州市道县),儒者尊称其为“周子”。23岁出仕洪州分宁县主簿,30岁首次回湖南升任郴县县令,50岁重回湖南赴任永州通判,56岁致仕知南康军任上,57岁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为官33载,“不卑小官,职思其忧”,辗转江西、湖南、重庆、广东四地,办学兴教,拙政清廉,所到之处均有口皆碑。传世大著有《拙赋》、《爱莲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生于湖南边陲之地,学不由名师,官不过知府,著作字不满五千。湖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圣人”,朱熹称之为“先觉”,张栻尊为“道学宗主”,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将其列为历代32位圣人中的第13位,“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社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周敦颐与孔孟、程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被赞誉为“理学开山”、“湖湘源流宗师”。

传经之学,世人皆知《爱莲说》,少闻另一部诞生于湖湘本土的传世大著《拙赋》。可以说,周敦颐为人处世的品格精神恰恰就体现在这个“一说一赋”。《爱莲说》以莲自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其刚直不阿、淡泊名利的清廉之志;《拙赋》以拙为诚,“天下拙,刑政彻”,是其为人守拙、为政守拙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十五年故里生活“平生之志终在丘壑”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寻根究底“霸得蛮”,不搞明白不罢休,堪称移动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种种疑惑,辞官归田的老父亲周辅成总不厌其烦地给予悉心解答,其母郑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也不遗余力地给予督导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求知视野不断扩宽。十几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书》,《诗经》、《尚书》、《仪礼》、《易经》、《春秋》等儒学经典。同时,周敦颐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立意新颖。一时方圆数里的读书人,无不对其称赞有加。

北宋当时正推行 “以文立国”的方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批起用文官。读经攻史、讲求学术,成为士人的唯一出路,也成为官场崇尚的风气。有一次父子对话,周辅成要儿子谈谈将来的志向,周敦颐坦言自己长大后不想做官,只想在孔孟基础上,吸收各家学说之精华,将儒家学说更进一步,以正人心、辟邪说。周敦颐的这番回答,让素性淡泊的周辅成欣慰!震惊!欣喜!欣慰的是,和自己走的路和而不同!震惊的是,其志高远实现非易事!欣喜的是,一旦实现非圣即贤。及时当勉励,周敦颐点头会意。

正因如此,思想文才自小就极为出众的周敦颐,此后再没有参加过朝廷的科举考试。还是其父周辅成去世的五年后,被衡州的舅父推荐以荫补入仕将作监主簿。

少年时代的志趣,往往会影响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发展方向。加上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孕育,道县有道山(又称笔架山),前有濂溪河环绕如飘带,为少年时代的周敦颐储备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潜能。山水田园,妙悟人生,给 “一说一赋”的呼之欲出奠定了基础。

首次进入湖南赴任 八年治绩“如光风霁月”

庆历六年(1046)冬,30岁的周敦颐升任郴县县令,第一次进入湖南为官。此前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任上的 “耿直boy”,回湘即收获了一大波“粉丝”:《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南安监狱有一囚犯,法不当死。周敦颐的顶头上司、南安军转运使王逵,却欲将该囚犯问成死罪。王逵霸道,同僚们谁也不敢异议。关键时刻,“霸得蛮”的周敦颐只身而出,苦谏不成,于是立马写辞职报告呈交王逵怒道:“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霸道的王逵被“霸得蛮”的周敦颐折服了!最后重新修改决定,将这个囚犯由死刑改判为流刑(即充军)。王逵亲自登门做其工作、退还辞职报告 “将相和”。自此,王逵对其刮目相看,赞其贤良。周敦颐不忘初心,为“正人心”,保一个素昧平生的囚犯性命,可以连官位都不要,想想这在当时得有多酷呀!

此外,郴县县令任上,周敦颐还和顶头上司成就了一段最温情的“师生谊”:周敦颐公务之余,下大力气办学讲学。“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这时的周敦颐正值而立之年,其学术思想已经成熟,讲学深入浅出,头头是道。每逢讲学,郴县及其他县的文人士子都会闻风而至,座无虚席。郴县是州府所在地,事迹很快传到了知州李初平的耳朵里。这位上进心很强的顶头上司,虽武官出身,读书不多,但为人正直。在微服私访听了周敦颐的讲学后,李初平就动了拜周敦颐为师的心。但这在官场是少见的!上级拜下级为师,以师生身份面对,放在今天也依然罕见。一方面可见李初平为人谦逊、不拘小节,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周敦颐的学问水平以及人格魅力。这一段“师生谊”成为当时士人圈茶余饭后的美谈。遗憾的是,两年后李初平因病去世了。人以群分,李初平也是位清廉的官员,去世后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周敦颐一己承担下来,并自此 “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

“治绩尤著”,周敦颐在官员和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濂溪诗并序》称颂曰:“舂陵(即道县)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八年后,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升任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

人生起落后重返湖南 厚积薄发“终成大著”

治平三年(1066年),50岁的周敦颐重返湖南,赴任永州通判。

此前的三年,是周敦颐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三年:三年前,他意气风发、挥笔而就写下传世大著《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名声大噪,成为士子们的座右铭;二年前,风头日盛的他下到属县视察,虔州城却发生了一场罕见大火,“焚千余间,朝廷行遣差替”,周敦颐遭遇了此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前,周敦颐的上司知州赵抃已离开虔州,虔州知州出缺,周敦颐实际以通判名义在主持全州政务。这样,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大火对虔州带来的巨大损失,周敦颐感到对不起虔州人民;另一方面,原知州赵抃等正在朝堂极力推荐周敦颐接任知州。这个打击让他修养了一年多。永州与故里道州相邻,周敦颐直到次年二月才启程赴任。

重回湖南的这一年,意义非凡,正是周敦颐“大彻大悟、大智若愚”的一年:话说周敦颐移调永州的消息,早已传到道州。亲朋好友、乃至父老乡亲,都想前来攀附。

周敦颐左思右想,既不能给家乡人添麻烦,更不能接受家乡人的请托。说白了,徇私情而枉公法的口子不能开。怎么办呢?周敦颐“耐的烦”,特意写下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觉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请子侄带回遍示父老。这首正气凛然的诗,被后世视为其为官清廉的实证。其中“事冗不觉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成为引用甚多的金句。意思说,给国家效力,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是尽本分,虽然很忙但并不觉得劳累!凡事只要心甘情愿,就不会觉得劳累!做官的只要清廉,只要守拙,吃的香也睡的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周敦颐的诗激起千层浪。家乡人议论纷纷:诸如忘恩负义,只图自己升官发财,不顾家乡人死活,家乡算是白养他一回之类的话语,飞满了道县的街巷村闾。更甚者还有人放言,周敦颐是不是有病!当官不牟利,当官不整事,这个官让他当得越来越笨,越来越傻了。

周敦颐怀着极度的失望,回故里永久性地处理完家中祖业,很快就返回了永州。极度的失望,激发了周敦颐极大的反思。回顾这些年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兢兢业业,以及重新振作重返湖南后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众口铄金、如临深渊。为了安身立命、以明己志,周敦颐辗转反侧,痛定思痛,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不朽的传世大著《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拙赋》宋代 向子廓隶书

周敦颐为什么写《拙赋》?笔者以为,这同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是一致的,更是其为官以来的真实写照。以拙为诚,为人守拙、为政守拙,的确会让一些人不理解,甚至会被嘲讽是孤高自傲、不善变通、傻里傻气。对于这一点,他在序中有所指:“或谓予曰:‘人谓子拙’。”写《拙赋》,正就是对“人谓子拙”的终极回答,他态度鲜明地强调,以拙为荣、以巧为耻!并从四个方面将“巧者”与“拙者”进行了对比:语言上,巧者娴于辞令、花言巧语,而拙者忠厚老实、沉默是金;行为上,巧者偷奸耍滑、煞费苦心,而拙者韬光养晦、处世泰然;品德上,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已;最终结果上,巧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拙者无欲则刚心地宽。周敦颐认为,天下皆拙,就会出现安顺和谐的局面;官场风气清正了,各种弊端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抑制与杜绝。

《拙赋》的诞生,无疑给当时混浊的官场注入了一股奔腾的清流。杜绝华而不实、投机取巧,而要为官清正、脚踏实地的为政思想,获得了广泛士人的共鸣。士人何平仲在《题茂叔拙赋》应和:“诚者任其真,安知拙为拙。舍伪以存诚,何须俟词说。”

没过多久,吏部升任通知传到永州,周敦颐以永州通判“往权邵守”,即去邵州代理知州。次年出湘,再次升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今广东广州市)。也算是得到了官方首肯。

成为湖湘之光 “警策后世”传诸千古

六年后,周敦颐病逝于濂溪书堂,终年57岁。

《拙赋》诞生于永州,永州官场和百姓极为尊重,为其留下了“拙堂”“拙岩”“拙榻”的“三拙石刻”。后人还在永州通判厅后建“拙堂”,将《拙赋》刻于堂中石碑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湖湘源流宗师”周敦颐、和湖湘之光《拙赋》的精神引领,及其后湖湘学派的兴起,湖南才得在中国正统主流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

七十多年后,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安国的长子、时任永州知府的胡寅,读《拙赋》拍案叫绝。于是将“拙堂”改为“康功堂”,他写道:“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邦人复嗣海沂歌,仓廪虽空闾里有。”意思是,为朝廷负责督责一方政务和税收的永州守令,没有因为催缴税收而干扰百姓生活,尽管国家得到的税收并不多,但是老百姓却都过着年年有余的生活。胡寅强调,国家不可与民争利,只要百姓富足,国家就不会亏空;只要百姓生活有保障,国家的平安才有指望。其“拙”和周敦颐一脉相承,周敦颐就曾大呼:“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哪怕国家的仓库空了,也要先让老百姓的生活有着落。

八十多年后,胡安国的门生、大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幾(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均师从)作《拙堂记》,赞曰“周敦颐守拙,二程宗之,名卿大夫推崇之”。

黄庭坚在《濂溪诗并序》评述:“茂叔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征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闻茂叔之余风犹足以律贪。”

时至今日,《拙赋》依然是一股影响世道人心的清流,依然是一道“警策后世”传诸千古的湖湘之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以拙为诚。为人守拙,“霸得蛮”,就是要去掉华而不实,去掉投机取巧;为政守拙,“耐得烦”,就是要脚踏实地为百姓心安,民得平安天下安。天下多一些周敦颐的“拙”,少一些各种形式的 “巧”,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风清气正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韩公亭》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