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3-16 10:51:58
黎孝民
小时候,我是在一个叫艾家屋场的山村里长大的。这个只有100多人的小村,就坐落在长江岸边的狮子山下。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从前,这里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往山外的世界。道路不通交通闭塞,造成信息不灵通,经济落后。1979年时,周边的村庄都通了电。一到晚上,只有我们这里一团漆黑。屋场上有人家办红白喜事放个电影唱个戏什么的,那些放映员、宣传队的人都不愿意来,他们嫌路不好走,还得背上个笨重的发电机跑,极不方便。交通的不便利,以至于从解放以来,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
后来,我们兄弟通过招工、考学、当兵、投奔等途径走出了小山村,只有我四哥一家一直住在老家。
1990年,在村里老支书的奔走和带领下,组织屋场上的劳力日夜奋战,终于修建了一条简易的土公路。由于资金困难,路面上连沙石都没有铺上。这样的土路晴天还好,一当下雨,就泥泞不堪,不仅难走,还容易摔跤。当时我们屋场上的老人说这条路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可想而知,当时的雨天行路有多难。
每年逢年过节,我们兄弟都要从各地赶回老家团聚。有一年,我开车回家过端午节。第二天,返程时遇上大雨,当车子开到老屋后山下坡时,因路太滑没刹住车,左前轮一下子陷进了路旁的烂泥里,无论怎样加足马力就是爬不上来。后来,在闻讯赶来的邻居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将车轮抬了上来。
2006年,政府推出民心工程“村村通”,国家力争在5年内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
到了2010年,共产党员刘迪雄担任我们村里的支书,他是一位有魄力有才干有远见的青年人。看到村里的道路凹凸不平,且狭窄弯曲,束缚了村民的经济发展,农产品外销不出去。于是,他就挨家挨户找村民们座谈,跟大家讲“要致富,先修路”的简单道理。村民们觉得有难度,摇头叹气,感觉困难重重。大家都认为修路是百年的老问题,可不是想修就修的,最重要的是资金问题。
刘迪雄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人,他立马召集村支两委、全村党员、群众代表开会,在会上理正词直地说:“这条路关系到大家的脱贫与发展,我想我们谁也不愿意永远受穷。”话刚说完,村民们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见支书有了修路的决心,大家也开始信心满满、勇气十足了。
这时,刘迪雄又对大家说:“我负责申请协调修路的部分费用,大伙儿得有个鲜明的态度和面向社会上的亲戚朋友进行集资募捐的准备。”说完,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表示大力支持。
“我相信,只要大家一条心,我们村里的路一定会修好。”
在刘迪雄的带领下,全村人民通过五年努力和奋战,全村10个组已修通9个组的乡村公路,唯有我们艾家屋场这个组因山路多难度大加之资金严重不足而未动工,刘迪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找到组长艾传威商讨修路计划。
2016年秋天,刘迪雄和艾传威经过多方筹措,但仍有4万元资金缺口无法到位。他们商量建立了一个“艾家屋场乡亲修路群”,将全组村民以及本组在外工作、外嫁外出的人员都拉进了群。由刘迪雄任群主,艾传威任管理员。
刘迪雄拟草了一份《为家乡公路建设捐款倡仪书》,倡仪黄合村外出工作和生活的村民及亲朋好友捐资修建家乡公路。发出倡仪后,除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外,组里的村民无论多少,大家倾其所有争先恐后地踊跃捐款。有的困难户甚至借钱筹款支持修路建设。当90岁的五保户刘娭毑颤巍巍地将90元的零钱送到组长艾传威手中时,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一星期内,艾传威的帐户上已收到4万多元捐款。
有了钱,修路便正式启动。村民们纷纷出义工加入修路队伍。经过8天夜以继日的奋战,总投资15万元1公里多长的土路终于修成了水泥路。村子与山外的世界,从此畅通无阻。
通车的这一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艾家屋场的村民来到路边,望着这条盼望已久的新路,他们的脸上挂满了喜悦的泪花,刘迪雄和艾传威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现如今逢年过节回家,开车行驶在通往老家平坦的水泥路上,路边乱放的野花、碧绿的梯田、明净的山塘与一栋栋碧瓦朱甍的欧式小洋楼从车窗掠过,仿佛在一幅多彩的山水画里惬意地行走。
责编:徐典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