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郭亮纪念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3-28 14:57:08

美文︱郭亮纪念园

骆志平

郭亮是中国工人运动先驱,1928年3月29日,在清明前的细雨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年仅27岁。如今,郭亮离开我们已94个年头,但其名字依然很响亮,“郭亮带兵抓郭亮”的故事,像红色的种芽,一直植根在孩子们心田。

郭亮后裔不多,其子郭志成已于1991年去世,每年来此祭亲的家人不多,即使来了,也十分低调,从不牵动地方。这些天,清明的细雨,从三月的田野又跑上了四月的山头,思念牵出的青烟,缠着一路山花,把行人的脚步裹成了春风的祭语。

1921年,郭亮在毛主席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党同龄,从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到带领家乡陶业工人抗缴“窑门捐”“窑货税”,组织火烧日本船……郭亮在湖南工人运动中声名远播,得到毛泽东的赞赏,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谈起郭亮,赞扬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牺牲前,郭亮先后担任湖南省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和湘鄂赣边特委书记,其妻李灿英1923年入党,是党旗覆盖下的巾帼元老。

郭亮牺牲后,其妻携幼子郭多难(后由周恩来改名“志成”)赴上海寻找党组织,在组织的关怀下,郭志成赴苏联学习,老人退休于国家水利水电部,一生秉持父母遗愿,俭朴厚义,坦荡忠诚,于默默无闻中彰风显节。

作为出生望城的早期革命家,家乡人民一直心持牵念,从1957年的墓葬保护,文史收集,控规修编,望城每一次长大的印迹中,都会把对英烈的缅怀书写进望城风物志。

雷锋离开望城去鞍钢前,专程去铜官祭扫郭亮烈士墓,胸中那团燃烧的赤诚或多或少带有英烈的印痕。作为家乡人民内心守望的英烈,这里的清明,总会伴着菊花,土酒和猎猎招展的党旗,把红色的往事激昂成前行的力量。

我的家就在铜官窑岭上,和郭亮老屋所在地相距不过3公里。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学校都会组织步行去为烈士扫墓。孩子们举着红旗,带着干粮,踏歌而行,那热闹的场面,分明就是一支茁壮成长的红色小分队。

这样的清明,没有哀伤和寂寞。相反,如果郭亮在天有灵,看到如此画面,一定还能催生出不少内心的喜悦。在英烈墓前,听老校长讲郭亮的故事,举行少先队员入队宣誓礼。然后,分组举行“追寻郭亮烈士足迹”登山比赛,随着老师口中哨声的响起,孩子们一波又一波冲向陡坡峭岭,这些随风飘动的红领巾,就像山头点亮的火种,笑开了漫山的红杜鹃。

最喜欢听老校长讲“郭亮带兵抓郭亮”的故事,每当听到郭亮斗智斗勇逃离虎口时,孩子们时而紧张时而欢呼的神态,远比课堂还生动,讲到郭亮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长沙司门口,后被悬头于铜官东山寺戏台时,老校长就会哽咽流泪,而师生们更是哭声一片。这就是清明的祭奠,也是我们这代人内心永远的红色印记。

2001年,郭亮诞辰100周年,家乡人民带着永恒的怀念,建起了纪念园。以后,每隔10年就有一次小的修整呵护,从此,墓地中的英烈有了一个更加体面的栖息之所,共和国的红色基因库里有了一个更加鲜亮的英烈名字。

整个纪念园占地50亩,依山势,呈“U”字形面向书堂山路,绿荫环抱中,揽着牛角塘的一湾清幽,门楼高出路面约2米,位于靠路东南角,门庭不大却显肃整,门楣上方悬有“郭亮纪念园”匾额,字体为红色浮雕楷字,系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所书。

拾级而上,进入园门,右侧的山塘栈道便会引着你走向故居的方向,故居坐落在山水相拥的怀抱中,坐北朝南,两厢五开间,厨房杂屋居东侧,是农村常见的土坯房,依原址恢复而建,堂屋上方悬挂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书写的“郭亮烈士故居”牌匾,屋内陈设简单,都是一些同年代的家什器物。

墓地居故居后山西北角,墓庐用铜官绿釉陶瓷精砌而成,一看就知道饱含了家乡人民深切怀念。郭亮牺牲后,铜官陶业工人连夜开会,掩护其族人,将烈士遗体和悬挂东山寺戏台的头颅“偷”回文家坝(现郭亮村),为防止敌人再次迫害,尸首缝合后,红绸裹身,与其兄长郭砚章合葬于此。1950年,其妻李灿英去世,依其遗愿,也下葬于此。墓地石级不宽,坡岭陡峭,凭吊先烈,由此拾级而上,无需刻意安排,自然队列规整,恭谦有序。

郭亮陈列馆为中式四合院设计,前低后高,白樯灰瓦,屋顶为剖面造型,多层叠递。整个建筑坐西朝东,正对马路方向,馆体占地500平方米,正厅上方悬挂有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书写的”郭亮生平事迹陈列展“匾额。里面陈列着郭亮光辉灿烂的一生,陈列中除了壮烈的牺牲让人泪目外,还有那封临刑前写给妻子李灿英的遗书:“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把一个革命者的人生依恋,家国情怀,浸染成血,跃然史册。

馆内四合院院墙上,16幅精致铜板画,以大事记方式,展示了郭亮光辉灿烂的一生,一路览过,就如踏着英烈的足迹,穿越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昨天,三月的细雨缠缠绵绵,追赶着清明的思念,正好,我和在烈士公园工作的一位邻居在家门口相遇,闲聊之中,让我突然想起了家乡这位早期革命家,想起了红色印记中深藏的感怀。于是约上文化部门的同志,一起凭吊了一下这位家乡的革命先烈,呈一束鲜花,鞠几首礼,写几行字,以表敬仰。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