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筝和鸣:用音乐传承点亮乡村梦想

    2022-06-30 10:28:44

“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我想把这首曲子弹给他们听。”这是10岁的留守儿童小雯学习古筝的最大动力,孩子们的梦想质朴而纯真——他们希望通过音乐为自己、为家人带来更多快乐,而带领他们逐梦的是一位90后音乐教育工作者周倚帆。

公益支教,以实际行动践行师德

今年是周倚帆在乡村开展音乐支教生活的第3年,在3年时间里她通过音乐支教,帮助乡村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用音乐叩开他们的心扉,点亮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支教工作让周倚帆受益匪浅

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教育缺位,让乡村留守儿童拥有了一颗更加敏感和倔强的心,如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是周倚帆在支教工作面临的难点问题。然而,对于4岁学筝并凭借古筝一路修学至博士的周倚帆而言,她坚定地相信——音乐中蕴含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她希望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音乐美育教育,让更多孩子沐浴在艺术教育的阳光下,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她以音乐为桥梁,既把自己的心与孩子们的心连在一起,也为孩子们积极向外探索提供了道路。

“今年生日我女儿发了段唱歌视频给我,说妈妈辛苦了,祝我生日快乐。”家长们共同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在周倚帆的音乐课堂上,欢声笑语随着美妙的音符共同奏响,生活中,孩子们通过音乐收获了自信与乐观。

非遗传承,以传统文韵善施教化

周倚帆正在指导节目排练

除了支教工作,周倚帆还在长沙运营一家古筝非遗工作室,传承古筝非遗技艺。课堂上,周倚帆左右手配合演奏,曲风深厚灵透,或如泉水叮咚,或如走马摇铃,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在她的倾囊相授下,同学们得以通过古筝一窥中华文化的一角。

在教学过程中,周倚帆能够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介绍古筝历史、讲述古筝相关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弹奏古筝实现与古人的灵魂交流。

周倚帆和学生

在周倚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工作室里的学生有不少也和她一样积极投入到乡村支教工作中,在学生们看来,他们从周倚帆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古筝的技艺,更学会了一份责任感——不仅仅是对非遗技艺传承的责任感,更是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

乡村振兴,以时代旋律谱写新篇

近年来,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周倚帆的乡村支教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除了乡村支教,她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用音乐为乡村文化赋能。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

未来,周倚帆和她的学生们将以广阔的乡村为舞台,以音乐为媒,助力乡村音乐美育,讲述乡村故事、点亮乡村梦想。

延伸阅读:

周倚帆 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博士,国内访问学者,双师型教师,文化部国家高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南省音乐类联考专家评审,湖南省三独比赛艺术专家库评审。“亚洲国际艺术节、中国艺术特长生、中国文化艺术节、青春中国、央音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专家评委,2012年成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


责编:王灵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