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疏浚解决河湖淤积萎缩——“天下洞庭”生生不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3-24 10:03:40

生态疏浚解决河湖淤积萎缩——

“天下洞庭”生生不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秀芬

3月2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洞庭湖生态疏浚系统治理工程建设。

会议提出,在确保洞庭湖丰水期水域面积2625平方公里不减少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洞庭湖生态疏浚基础夯实,四口和四水尾闾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在枯水期生态水面达到700平方公里、生态补水量18亿立方米。

到2030年,全面完成洞庭湖生态疏浚,全面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在枯水期生态水面达到1000平方公里、生态补水量45亿立方米,全面实现绿色和谐、洪涝无虞、质优量足、循环高效的目标。

两个阶段性目标一经推出,在湖南百姓中刷屏,引发巨大反响。人们满怀期待河湖复苏,“天下洞庭”生生不息。

生态疏浚或成破局关键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昔日的洞庭湖,何其壮观。

自1860年、1870年长江大水形成长江四口分流分沙格局以来,受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洞庭湖逐渐淤积萎缩,湖泊面积由全盛时期(17至19世纪)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为现在的2625平方公里。多年来因泥沙淤积,导致洞庭湖调蓄、行洪、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弱化,影响湖区生态环境和功能发挥。长此以往,“长江之肾”洞庭湖患上了“肾结石”。

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将是加快洞庭湖生态复苏的关键一招。省水利厅专家称,生态疏浚将解决洞庭湖淤积萎缩问题,恢复断流河道的通流能力,扩大洞庭湖调蓄容积和湖区洪道、航道断面,增加枯水期生态水域空间,对洞庭湖生态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碎石”“排石”,复苏水生态

如何具体落实、有序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

按照部署,从空间分布看,从四大区域有序推进生态疏浚。

一是对东、南、西洞庭湖进行生态疏浚,理顺洪水主槽和枯水河槽,增强洪水蓄泄能力,增强枯水期东、南、西洞庭湖湖泊连通性,增大枯期湖容和水深,构建枯水期水生生物通道,扩大生态水域空间,复苏湖泊水生态功能,同时可有效改善航运条件。

二是对湘、资、沅、澧及汨罗江、新墙河尾闾洪道淤积严重河段进行清淤疏浚,扫障扩卡严重阻水卡口,改善河道的过洪条件,增大四水等入湖河流行洪能力,降低洪水位。

三是对四口水系主干河道进行疏浚,恢复全年通流,保障生态流量。

四是对内湖水系清淤疏浚,扩大调蓄容积,增强灌溉水源保障,改善垸内水生态环境。

而从功能分区看,将进行以防洪、航运为主疏浚和以生态、补水为主疏浚,共27段,分步落实疏浚措施,达到“碎石”“排石”,复苏水生生态,增强水体功能。

抓住机遇,强壮“肾功能”

洞庭湖号称“长江之肾”。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是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的关键之举,是治理洞庭湖的现实之需,是抢抓历史机遇的务实之为。

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通过扫障扩卡严重阻水卡口河段,理顺洪水主槽和枯水河槽,将扩大洞庭湖调蓄容积,增大行洪能力,更好调控洪水,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

强壮“肾功能”,生态疏浚可将东、南、西洞庭湖湿地连成一体,增大枯水期生态水域空间,有效提升洞庭湖生态系统质量,更好发挥其调节气候、改善湿地植被生长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的重要作用。

提高卡口处水体流速,改善水动力条件,扩大枯水期河湖环境容量,结合控制面源污染排放,可控制与削减总磷污染,减轻湖泊富营养化风险,打赢洞庭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结合兴建城陵矶综合枢纽,可为“千万亩洞庭平原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并向长江中下游补水,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提供水资源支撑。

增大枯水期洞庭湖航道水深,提升航道等级和通航时间,形成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汇集经济循环发展动能。

省水利厅专家称,对洞庭湖生态疏浚系统治理,看似治理的是湖区,实则滋润的是民心。

责编:潘文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