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催生培训考证热,谨防“山寨证书”

  三湘都市报   2022-03-28 19:29:5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李娜 实习生 邬丽

全媒体运营师、家庭教育指导师……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

3月底,三湘都市报记者连续多日调查发现,由于部分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迫切希望“一证傍身”的心理“乘虚而入”,不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证书含金量也难以辨别。

(网络平台上,新职业0元培训吸引了不少网友参加。)

遭遇:宣称0元考证,实际却要3980元起步

在长沙读书的李茜大学学的是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毕业后她没有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成了一名自媒体人。3月26日,她向三湘都市报记者反映,10天前她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了一则关于考取全媒体运营师等级证书的广告。在她看来,全媒体运营师是人社部发布的新兴职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于是通过该链接报名了“0元体验课程”。

“点进去之后,系统自动弹出了报名链接,输入手机号,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添加老师的微信。”李茜告诉记者,对方告诉她课程已经开通,在直播间进行授课,课程是纯直播的,没有回放。事实上,这节所谓的0元体验课程其实是该机构为了吸引人报名全媒体运营师培训考证课程而引流的。培训老师表示,想从事媒体相关领域的工作,就需要先考取一个全媒体运营的证书。如果报名该机构的培训课程,他们将为学员提供线上学习培训、报名考试等一系列服务。

(网络平台推出的“全媒体运营师”,号称国家广电总局发证。)

机构推出了两种班次,第一种是普通班3980元,第二种则是拿证保障班5083元,考不过全额退款。此外,还“贴心”地推出了免息分期支付服务。“老师在课上强调,学生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当天考试当天出成绩,最快可4月30日之前拿到证书。”李茜说。

从事自媒体到底需不需要资格证书?对此该机构给出的回复是,目前国家对新媒体行业管控越来越严格,想进入传媒公司去工作,肯定是需要技能证书的,有了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含金量”。此外,未来自媒体也很有可能需要持证上岗,到那个时候,考证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三湘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关于考取“全媒体运营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员”等证书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不少在收取了高额培训费之后,培训成了走过场,敷衍一下就发证书,培训者表示,“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花钱买证。”与此同时,培训机构关于培训内容、定价标准、证书性质等也是说法不一。

调查:证书五花八门,并无统一的从业考试和资格认证

“我参加的培训机构所宣传的证书封面名为‘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外观为红色,盖章发证的单位为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试听播音主持教育培训基地。”同样在网上参与了全媒体运营师培训的杨盛(化名)告诉记者,市场上还存在一种绿色外观的证书,封面仅有“合格证书”四个字,发证单位为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的承担单位正是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随后,记者致电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全媒体运营师暂无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参加培训后只能取得相应的合格证。

“同样是2021年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整理收纳师的培训市场也很火热。”长沙市住美商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整理收纳师肖思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社部把整理收纳师纳入规范职业,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个行业,也有更多人来学习。但是,目前整理收纳领域并没有行业培训标准,也没有统一的从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因此很多公司都是各自为战。

“目前国内开展整理收纳师培训的机构越来越多,但每家的培训内容不一,发证机构不一,有公司、协会,甚至还有部分机构打着‘国家’‘政府’部门的旗号来招揽学员。”肖思嘉表示,目前公司也在从事整理收纳师的培训业务,但发放的只是学员结业证书,“我们在一开始就会明确告诉学员,这个证书并不具备权威性,只是你在我们公司进行过培训的凭证。”

肖思嘉坦言,之前有类似的机构打着一些很高大上的“名号”来找她的公司合作去给学员颁发证书,但遭到她的拒绝。她告诉记者:“对于从业者来说,在实际面试或工作中,这类证书的含金量并不高。我招聘员工更加看中的是工作能力和经验。”

(网络平台推出的“整理收纳师”,不仅要求低且包分配。

人社部: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将纳入“黑名单”

事实上,早在2021年1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包含72项职业资格。除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职业工种外,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然而,这并没有冷却求职者的考证热,尤其与新职业相关的各种专业培训与职业证书层出不穷。

“新职业考证乱象丛生,直接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不仅浪费了新职业从业者的时间和金钱,也增加了用人单位招聘新职业人才的甄选成本。”业内人士指出,对新职业考证乱象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新职业、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会降低,不利于新职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水平提升。

对此,3月16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

此次专项治理的重点,一是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等情况。比如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和“职业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等字样,违规使用国徽、政府部门徽标等标识。二是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等情况,比如超出办学许可范围或无办学许可开展培训,违反法律法规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非法颁发或伪造证书,恶意终止培训、抽逃资金等。三是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情况。有无假借行政机关名义或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部”“原×××部”和“包过”等字样进行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宣传。四是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

记者提醒,面对新职业考证热,求职者还需理性对待。考证前,先了解清楚行业情况,不要被宣传误导。选择培训班时,多方考量,甄别其培训资质是否合法合规,谨慎选择,遇到违法违规行为,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