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2-23 20:58:43
文/宋燧文
昨天又下雪了,这是去冬以来的第二场大雪。日子也巧,2022年2月22,星期二,又是正月廿二。今天一早,只见房前屋后的树木都压弯了腰,鸟雀也没了踪迹,连电线都被压断停了电。举目四望,玉树银花,晶莹剔透,一片洁白。瑞雪兆丰年,都祈愿有个好年景,因此即使不便出门,心情却是不错。
见此漫山遍野的雪景,不禁想起了七十年前的那场大雪。那年,弟弟刚刚降生,父亲便给他取名“雪丰",当然是盼望人寿年丰啦。姑妈没有生育,父母遵照祖母的遗嘱,将弟弟过给姑父姑母,因此他改姓郑。但正月底下雪的机率并不大,往往是艳阳高照,春暖花开,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
小时候我最盼下雪,下雪后可以不上学,可以不去寻猪菜,还能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有时还用篮盆支根竹棍吊根绳子捕鸟雀。即使手冻得通红,但丝毫不觉得冷。弟弟最爱在雪地里放爆竹,他堆上一堆雪,将爆竹放在雪里一炸,雪花飞溅,弄得一身一脸,却笑得乐不可支。我比弟弟大七岁,我带着他玩,如果弄脏了衣服,账就记在我头上,挨骂的总是我。
有人说,一场春雪必有一场洪水。1954年的那场春雪就印证了此说。那年的春雪断断续续下了好几天,山上的竹子都压爆了一大片,池塘里飞来了野鸭子,嘎嘎嘎的叫着,屋檐上结的冰棱有两尺多长。果然,那年春夏之交时发了一场“端阳水”,山洪暴发,河水漫堤,冲毁了不少的村舍农田。虽然那年也算是丰收年,但被水灾的损失给抵消,到头来还是减产了。可见春雪有利也有弊。
下雪天做不了农活,就窝在家里烤火。那时没有电,也不烧煤,更无液化气,而是烧柴火做饭取暖。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着炉火,谈天说地,里短家长,倒也快活尽兴。但若雨雪的天气太久,烧的柴火就会成问题,不能上山砍柴,看着柴火一天天烧尽,真愁煞人啦。记得有年冬春,雨雪连续了近两个月,家家柴火都烧光了,最后把能烧的东西,如旧农具、旧家具都翻出来当柴火给劈了,有的人家还拆楼户烧。我家的柴火比较充足,因为妈妈最担心的就是柴火。俗话说冬柴如蜡烛,初冬时节她就进山砍柴,就备足了好几垛柴,可以烧几个月。邻家到我家来借柴,借的是干柴、棍子柴,还的却是湿柴、茅草柴,虽然妈妈有些不舍,但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只好忍痛割爱。她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该帮衬还得帮衬帮衬。也有来借米借油借蛋的,她都一一有求必应。
搞大集体时,下雪天得去修水利或是积肥。口号是“抓晴天抢阴天,毛风细雨是好天”,下雪后虽然很冷,但干起活来却浑然不觉。有年腊月我回家过年,正赶上老家改造河堤,每个生产队分段包干,男女老少都得上阵,回家探亲的人也不例外,要帮家里抢工分嘛。那时正好下大雪,河堤上白茫茫一片。我和妻子都持锄荷担,冒着纷飞的雪花去担石块河沙。开始时冷得发抖,但几个回合下来,竟热得只能穿两件单衣。此时,我想起那个财主和樵夫的故事,穿着裘皮大衣的财主冷得打颤,而砍柴的樵夫却热得大汗淋漓,现在我不是感同身受么?后来,我无论是在北京求学还是在贵州工作,再冷的雪天都有办法对付。要么烤火,要么干干活、跑跑步,就能将寒冷拒之门外了。
这次的雪下得真大,是近十多年来最多最大的一次。但现在毋须为柴火发愁,平时炒菜做饭不用柴,要么烧电要么烧气,冷水热水随用随有。家家的柴火都烧不完,热空调、电烤炉、环保炭也应有尽有。但毕竟年事较高,不能像从前那样到户外赏雪了,更不能像孩子们在雪地里奔走嬉戏了,连走路都得格外小心,若跌伤了筋骨就没有后悔药可吃。
然而,刚出生的曾孙和曾外孙却对下雪十分好奇,他们虽还不会说话,却吵着叫着要到外面看雪。今天儿子从城里发来的第一张图片就是小曾孙在门口看邻家的小哥哥堆雪人。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又发生在他们这一代身上了,不过,他们的日子不只比我们好百倍,完全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了。这不正是作为长辈们所希望的么?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