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2-02-25 12:53:45
新湖南客户端2月25日讯(通讯员 彭黎峻)农商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信社改制到农商银行的70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农信人不改服务三农的初心,始终坚守普惠金融领导者、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的定位,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勇扛“金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责任大旗。在吉首农商银行,有一个家族三代普普通通的农信人,自1953年湘西地区成立信合以来,见证了建社到改制这段时期的历史变革。在这个家族里,农信精神,是热血满腔的参与,是薪火相传的延续,更是至死不悔的归宿。
第一代:坚守乡村,45年无怨无悔
陈千武,男,中共党员,1953年进入排绸乡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1996年退休后继续在排绸信用社工作至1998年离岗,2016年病故。
2010年,经常有一对老年夫妻来吉首农商银行建新路支行营业厅坐坐,他们是柜员陈秋菊的父母。父亲陈千武老人是吉首农商银行的退休员工,母亲只会说苗语。陈千武读过私塾,会打算盘,懂账务,于1953年信合成立之初进入排绸乡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在工作中他多做好问,虚心学习,时刻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先后当过农金员、会计、主任,是农村信用社由人行代管、农行代管直至农商银行成立这段历史变迁的经历者。排绸乡是苗族聚居区,因为人手紧缺,老人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仍然在出纳的岗位上坚持工作了两年。
家人发觉老人患病是从他把电饭煲放在煤炉上煮饭开始,陈秋菊叹着气笑道:“我那个爸哟,早上到处找包包,讲要去收贷款,拦都拦不住,70多岁的人了,还要去收贷款,到哪里收去哦!”经常看到老人紧紧夹着包在街上散步,那时的他,已经不太分得清谁是谁,唯独背着包包收贷款这件事却成为他记忆的全部。在银行的大厅里,老人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抱着自己的包,一副正在上班的样子,脸上是安之若素的平和。从懵懂少年到古稀之年,农信不光成为老人毕生的事业,信合的印记已经深深镌刻进他生命。
2016年老人过世的时候,吉首农商银行不管是在职的还是不在职的领导都来了。没有老一辈农信人筚路蓝缕的奉献,哪来农商银行今天生机蓬勃的发展,而那个时代的农信人,是永远铭记心中的存在。
第二代:传承教诲,恪守农信家风
陈万兴,男,中共党员,1986年进入丹青信用社工作,现任吉首农商银行乾州支行信贷内勤。
陈秋菊,女,1995年进入排吼信用社工作,现任吉首农商银行城南支行综合柜员。
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多年来扎根农村,与老百姓结下同生共长的鱼水之情,从信合到农商,岁月更迭,不变的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现在的员工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多年前乡村农信社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简陋和艰辛,在那个手工记账没有电算化的年代里,下村全靠走,通讯全靠吼,用铁栏杆围出一个柜台,一张桌子、一支笔、一个算盘、一口铁箱、几本账簿,就是信合人的全部家当。办理业务的同时,楼上房间锅碗瓢盆在家人手中叮当作响,自家养的鸡鸭就在营业间大楼后面的菜园子悠然游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生命范本,“干一行,爱一行。多做好问,虚心学习。不做违法事,清贫度一生。”这是陈千武老人的口头禅,他不仅身体力行,也是这样教育子女。从小和周边农信人子女一起长大,听着父亲口中的农信故事入眠,陈千武的七个子女中,儿子陈万兴和女儿陈秋菊是中专学历,于1986年和1995年先后通过招考进入信用社工作。他们工作的起点都在偏僻的苗区,一年又一年,三位农信人在湘西连绵不绝的大山里遥相守望,默默为农信事业耕耘着奉献着,老老实实做农信人,勤勤恳恳做农信事。
欲支农,先知农,陈万兴、陈秋菊两兄妹从农村走出来,又有农村工作过的经历,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时刻在工作中保持着对农民真挚的感情。上班时,同事们经常能看见陈秋菊在冬季里为到访的老年客户办完临柜业务后,提醒老人戴好帽子再出门的贴心;也经常见她一遍遍用苗语为客户解答疑难问题的耐心;陈万兴也和妹妹一样热忱地对待客户,同事只要见过被陈万兴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信贷档案,就知道他做事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他们是千千万万农信人的一员,普通、平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热发光。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农信人用每个岗位上的真心服务,以平凡铸就英雄,以敬业铸就伟大。
三代:科技加持,算盘终变键盘
陈生壮,男,2011年进入凤凰农商业银行官庄支行工作,现借调省农信联社湘西办事处信息科技科。
时代在变迁,农村信用社已完成改制成为农商银行的华丽转身,伴随着硬件不断的升级,员工们不需要再用手拨着算盘,不需要再面对密密麻麻的手工账册,农商银行的业务也从单一走到多元,愈发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便民化。
2011年,陈千武老人的孙子陈生壮不负厚望,以计算机系统信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考入凤凰农商银行,成为一名耀眼的“农商红”,让老人一家的农信情得以薪火相传。作为“农三代”,陈生壮无疑是幸运的一代,相比于祖辈父辈当年的工作环境,现在的农商银行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务由手工转向科技,计算机代替算盘和手工账簿。在宽敞明亮的营业场所,自助终端机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种功能的金融服务,在干净整齐的办公场地,信贷采用的各种系统不仅能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也让银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没有改变的,仍然是陈千武老人“多做好问,虚心学习”的家风教诲。
凭借着出色的业务技能和过硬的业务素质,陈生壮从凤凰农商银行脱颖而出,借调到省农信联社湘西办事处信息科技科工作,陈千武老人当年手中的算盘,最终在陈生壮手上变成了键盘,科技赋能金融,三代农信人的身影始终与服务三农重叠在一起,祖孙三代,展现了无数人为农信梦奋斗的历程。
七十年风雨兼程,农信人书写的每一篇浓墨重彩的华章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人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从只读过三年私塾的陈千武老人,到中专学历的陈万兴、陈秋菊,再到大学本科学历的陈生壮,农商银行的员工队伍一直在优化,从人工化的算盘到科技化的键盘,农商银行一直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如果把搭上改革开放“快车道”的农信事业形容成为一辆奔驰的火车,那么,每一位平凡岗位上的员工,或是以自己的努力和坚守,成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或是以自己的奋发进取成为一颗小小的齿轮,与农信事业同频共振,砥砺前行。
责编:金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