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优化作业 让“双减”“减量”不“减质”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13 15:03:06

南县五小教育集团 陈周

摘要:“双减”政策全面压减了作业总量和时长,为学生减负,实质是为了向教学要高效。因此,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挖掘课本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等多手段优化作业,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优化作业 创新作业形式 挖掘课本资源 拓宽学习渠道

今年7月,国家教育部官网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全面压减了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这是不是意味着作业不重要,教师可以敷衍了事呢?绝对不是。因为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合理科学的作业练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巩固、提升的过程。它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反馈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那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优化作业,确保“双减”政策“减量”不“减质”呢?教者将结合自身一年级教学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创新作业形式,夯实语文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但以往机械的作业、单一的形式,必将抹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双减”不布置书面作业的契机,设计多形式的动手游戏、有趣的口头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

如教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玩手指操游戏,也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彩纸、绳子、回形针、橡皮泥等,在家撕一撕、摆一摆、捏一捏,进行多种形式的游戏拼读,巩固字母音节的音与形,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学完《秋天》,教师可让学生拾几片树叶做贴画,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配一首诗或儿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渊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读是语文的基本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熏陶。大声朗读又是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每天让学生回家读三遍、五遍,学生会渐渐感到乏味,而将朗读的练习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带上有趣的头饰朗读,学生定会乐此不疲。

在教学《青蛙写诗》,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做青蛙、蝌蚪、小泡泡的头饰,和家长一起分角色朗读。这有趣的朗读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憨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挖掘课本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课本是最好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师生共有的资源,有效辅助教学。

课本插图就是可利用的课本资源之一。每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教者可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画、看图说话,将课文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课本以传统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寥寥几笔的两三片荷叶,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构图,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几条简笔画成的鱼儿,形象稚拙中不失灵动,使整个画面灵气十足。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先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想像鱼儿会在莲叶间做什么游戏,让他们在表达中认识方位词,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美景,感受鱼儿欢快嬉戏的情景。

文本素材也是可利用的课本资源之一。一年级课本中有不少富有童趣的儿歌,其各小节语言句式、结构大致相同,适合引导学生仿说,例如《四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借助句式,引导学生仿说句子、自编儿歌,进行拓展训练,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如果学生说上一两句诗,老师夸赞他一句了“小诗人”,一定会给他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三、拓宽学习渠道,促进终身发展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学时,教者发现刚入学的孩子们识字量非常的少,给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于是鼓励他们坚持在生活中识字。他们有的通过亲子阅读识字,有的通过放学路上认商店招牌识字,还有的通过移动端识字软件玩游戏识字。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学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识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还比如教完《小书包》,教者就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介绍书包里的文具,并展示整理书包。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爱惜书本、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创新作业形式”“挖掘课本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教者多手段优化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教网.201202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210724.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