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21:14:21
文/ 徐娇
几乎每个爱上阅读的人背后都有一位功不可没的鼓舞者,这位阅读的守护者一般也是极度热爱阅读的人。我想感谢下我的“牵引者”燕子,阅读群里,你是很多人的鼓舞者、守护者。对于我来说,燕子还是我写作的鼓舞者和守护者。于我个人所感而言,燕子推荐阅读的《文心》和《金蔷薇》完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写作指导书籍。只需将这两本的书看完,自己立刻就想写作了,这些书仿佛能迸溅出琼浆玉液,使我陶醉,使我受到感染,让我不由自主拿起笔书写……
勃洛克说过:“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抹去偶然性的特征吧。你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心流的觉察,在俄国这些文学大师的笔下,尤为精美和纯朴。读完这本书,忽然觉得自己多了鉴赏何为好文的底气,如作者所说,一个好的作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神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到生活中去体验完善并搜集精美的、接地气的真实可用词汇。
“去看”和“看见”并不能等同,看与看见是不同的两件事,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把两者统一起来。不仅需要睁开眼去看周围的事物,还必须学会怎样才能看见。画家教授作者的两个关于看见的过程,好的眼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首先是认识光和色,二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找个画家指导。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彷佛雨、风、繁花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我们的心灵,从此不离去了。高明的审美力首先表现在分寸感,犹如我们想要舒适的自由也必须有界限感。感知觉的“看见”是来源于生活的重要素材,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是以一定的关系联结在一起,进入一定的情节当中。必要时的断舍离让写作更凸显主题。
真实的生活是浩瀚无边的,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了解其整体和所有千差万别的局部。何况,有许多事物,人是无从看到,也无从经历的。渊源于生活的想象,幼时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对想象的信任是一种力量,使人到生活中去寻找他想象的东西,为其实现而斗争不息,促使人不顾一切地去相应想象的号召,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他所想象的东西来,尤其是艺术、文学、诗歌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阅读和想象来拓宽认知边界。同时,想象也不要过于脱离现实。托尔斯泰说过:“理想中有胜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中也有胜于理想的地方。唯有把这两者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虚实结合,让作品也更真,真的让人相信、真的感动人。
几乎所有作品形象中的生命是受作者的意识、记忆、想象、经验制约的,是受他整个内心系统制约的。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种,不停顿地进行着的。当某一天、某一刻因为外部刺激的感知及在心中激荡着的那股无可名状的欢乐感,交织在一起,化为 一个决心---Do! 我想这种感觉应该就像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也是现在流行说的“心流”、也可以用电影《心灵奇旅》中的火花吧!构思一旦出现,那就开始了新的阶段---酝酿,那接下来就是要用现实生活的内容去充实构思。
人生处处皆素材。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让人的思想受到启发,所以不应该轻视任何东西。写小说的人必须力求真实,相信理智的力量,相信人心能解放世界的力量,并且热爱大地。就拿雨来说,雨分毛毛雨、太阳雨、蘑菇雨、疾雨、片状雨、斜雨、骤雨、暴雨..... 然而,抽象地知道某些字眼是一回事,切身体验这些雨,从而领略到一种雨所包含的诗意,弄明白每一种雨有别于其他雨的特征所在,又是另一回事。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形容词的字眼就活了,扎实了,充满了感染力。在日常素材中生活,思考,痛苦,欢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每一天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文字才会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
托尔斯泰说过:“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好作品的语言必定是美的,却未必是华丽的辞藻和各种形容词的堆砌。但必须是真的,生活中的真实的我见我闻,从而我手写我心。如何挑选合适的语言让作品清晰易懂、存在下去呢?一是为了掌握丰富多彩而又含意确切的词汇,要多阅读大量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二是来源于主要的、永不枯竭的语言源泉---真实生活中的人们。经作者的用心介绍,对大师级别的高尔基、蒲宁、普里什文等人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向往,也成功祛除了我的畏难之心。书里还有很多警醒我的小细节,标点符号的大妙用。标点符号之所以存在,就算为了要使思想有条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句子易解,意思清楚。标点符号就好像音符。它们把文章连成整体,不让它支离破碎。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将创造过程极为细腻、真诚地讲述给读者听,就如同他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创造观念。
去写作吧!不要让一些无可争议的真理由于自己的懒惰、无知而备受冷遇,这样不能对自己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去生活吧!到生活里去体验大自然、去体验爱!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波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终于一天,筛取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拢来,融拢成金,然后将其锻造成属于“我们的金蔷薇”。从现在开始 ,真实地去感知生活,去尽情想象、构思,化为动力去记录每日生活中的小火花,终有一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系长沙市雨花区雨花实验小学1804班徐钎溢家长)
指导教师:郑玉玲
责编:章益铭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