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饮食:盼过年,也盼年缸肉

    2022-01-12 15:35:48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时候,在肖先美新化的老家,正是年缸肉“蠢蠢欲动”的时节。

杀年猪,腌肉,风干,放砧板切块……小时候的这般场景,印在了心底,也留在了舌尖。“过了年,钉板肉做成年缸肉,从初一吃到十五。”现如今,肖先美是潇湘·大户人家的联合创始人,他把年缸肉及老家的年夜饭一并搬到了长沙。

如果检索“年缸肉”,除随笔、美食闲谈寥寥两三篇记载,并无科普痕迹,倒是有缸肉、缸缸肉、坛子肉等相近词汇,味型全然不同,是美食层面上的新概念。

按肖先美的记忆来定义,年缸肉的先要条件是杀年猪。少时,家中每年喂养两头猪,一头卖了,维持生活;一头待到腊八后,杀年猪,送完年礼后,将剩下的肉做成风吹肉,这是年缸肉的前身。

年三十,家家户户柴把烧起来,一口大铁锅架上灶台,掌厨的亲长把风吹肉全煮了,放在钉板(砧板)切块,骨牌大小。剩下的几十斤熟肉,置入厨房的大缸中。那口缸,口子大,坛底小,双手可抱。拜年时,但凡来了客人,就从缸里拿肉出来招待,从初一到十五,餐餐吃,日日吃,此之谓年缸肉。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年缸肉是大鱼大肉的仪式感之一,也是主家大方的待客之道。

年缸肉,与腊肉味型相似

“三十夜里的砧板,三十夜里的井,还有呢?还有三十夜里的年缸肉。这三样,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相关的。”网友刘诚龙在其随笔中如此描述年缸肉:三十夜里的砧板,干吗?剁年缸肉。三十夜里的井水,干吗?煮年缸肉。父亲是甩手掌柜,外头干了点事回来,抱着一把锡壶,晃荡着半壶酒……到了三十夜里,父亲却勤奋起来,转砧板,挥砍刀,烧柴火,架大锅,忙得不亦乐乎。

可见,年缸肉成了梅山脚下养育一个地区人民的地道风味。

彼时的年饭,年缸肉是主角,牛肉却是珍惜菜肴,牛用来犁田,是农村家庭的“劳力”,都舍不得吃。

一桌新化年夜饭

除年缸肉,鱼、雪花丸子、穇子粑蒸鸡、鸡炖猪肚……一桌家禽在潇湘·大户人家组合成年夜饭。开店前,肖先美做过调查,在长沙有上百家梅山菜餐店,却没有一家以地方风味年夜饭为主题来打造,更没有引进民俗体验。今年,他将乡下的年夜饭搬到了城里,搬进了餐厅。

细想来,肖先美及爱人的双亲都已故,在城里过了十多个年,却再也找不回少时的年味,趁着潇湘大户人家今年开起来,他想通过年夜饭把小时候的年原样呈现给食客。

潇湘·大户人家现场舂糍粑

祭祀、舞狮、写春联、给孩子们发红包……这些老家的民俗在潇湘·大户人家都进行了场景,比如舂糍粑,儿时只能东家西家凑几个劳力来动手,在大户人家现场手工舂,“提几个糍粑上门,寓意团团圆圆,要的就是个喜庆。”

正如餐饮文化研究学者彭文杰所言,老祖宗留下两个字“讲究”,穷讲究是讲究,吃饭尤其讲究。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新化人最爱自己的菜!”新化餐协会长曾佃移曾介绍,新化依傍梅山,属上梅地区,是梅山饮食文化的中心地带,加之资水过境,其菜品构成为山区菜与湖区菜兼而有之,新化县一度被评定为美食大县。

除开增加虾蟹,潇湘·大户人家年夜饭90%以上新化菜的乡土呈现,一桌年夜饭人均可达200多元,卖得起价,也是梅山文明耕种在梅山子孙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文/陈潇

责编:陈潇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