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化中的“摩崖密码”

  湖南文艺网   2022-01-06 09:32:39

“永州是一本书”“永州是一座露天博物馆”。2021年金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分别举办“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永州摩崖石刻惊艳亮相,观者如织、好评如潮。

永州摩崖石刻兼具历史、文化、艺术、生态等美学价值,与山水相融、与历史相通、与名人相随、与文学相连、与书法相映,呈现出“大、精、美”的特点。

规模大。此处的“规模”涵义有三。一是数量大。永州摩崖石刻历经唐代兴盛、宋代流衍、明代追摹、清代考据的千年累积,形成了50余处摩崖石刻群景观,现存古摩崖石刻2000余方,其中浯溪、阳华岩、朝阳岩、玉琯岩、月岩、淡岩、月陂亭7处摩崖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所存摩崖石刻以湖南为最多,湖南所存石刻以永州为最,其中浯溪碑林为“南国第一摩崖”。摩崖石刻的年代之早,数量之众,名家名作之富集,精品孤品之荟萃,全国独一无二。二是字体大。在永州摩崖中,最大的榜书高达9米,榜书大且多是又一特点。玉琯岩的石刻“九疑山”和位于浯溪的“圣寿万年”“三吾胜览”榜书可谓精品。“九疑山”三个字字均有1.7m见方,笔笔遒劲有力,从中可见古人对大字的把握能力和独特审美观,乃道州刺史方信孺作。“三吾胜览”,行书,规制50cm×320cm,明嘉庆二年(1523年)永州知府黄焯书,笔力刚劲挺拔,用笔结体非常老到,字字气势磅礴吸人眼球。“圣寿万年”,楷书,明嘉庆三十五年(1556)祁阳教谕阎士麒书,字体大小因高低不同而稍有差异,因而从地面上看,每个字都一样大,大约2.25m见方,可见古人的智慧。三是气场大。“三颂”鸿篇巨制,辉映于山水间,汲天、地、人之灵气,呈阳刚、质朴、野性之美,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气,震古烁今。《大唐中兴颂》全文332字,高300公分,宽320公分,字径约15公分。《大宋中兴颂》全文948字,高452公分,宽710公分。《大明中兴颂》全文381字,高260公分,宽310公分。欧阳修称《大唐中兴颂》“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清代尤珍《题磨崖碑》诗:“有客示我《磨崖碑》,一幅之广径丈围。观者动色共叹赏,高文大字何瑰奇。”

品质精。永州摩崖石刻特色鲜明,品质精良。现状遗存分布成线成片。如潇水沿线的九嶷山摩崖、含晖岩、淡岩、朝阳岩,湘水之畔的狮子岩、拙岩、浯溪碑林,分布于水流之侧的还有阳华岩、寒亭、暖谷等等;而城市周边的摩崖石刻以及隐藏在山野间的摩崖石刻,连接起来呈现片状特点。时间顺序呈阶段性。唐代开辟的摩崖石刻有浯溪碑林、阳华岩、朝阳岩,“盛唐气象”为永州注册了灿烂的“不动产”。宋代的摩崖石刻大放异彩,诗词题记,随处可见,观赏上出现了《云林石谱》,古琴上出现了《潇湘水云》,更在绘画上出现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潇湘八景”。明代摩崖石刻体现追慕前贤,受理学思想影响,官员看重以文载道,移易风俗,历任永州知府,大多能诗工文,推崇先贤遗绪,往往刻石纪咏,诗文颇丰。清代兴盛考据学,在金石学上相映呈现,金石学著作丰富,如王昶《金石萃编》、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宗绩辰《留云庵金石审》、叶昌炽《语石》,延及民国,柯昌泗《语石异同评》、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等等,无不有大量篇幅与永州摩崖相关。作品内容呈现“异代同题”的独特文化现象。浯溪碑林有唐以来碑刻505方,其中一半以上都与元结有关,一崖同刻《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引后世文人写诗评碑、论人记事,抒发对国家强盛的赞美与喜悦之情,可谓一曲“石头上的颂歌”。朝阳岩因《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得名,后人以先贤、寓贤为主题续写。玉琯岩在九嶷山舜源峰下,有石刻20多幅,均指向纪咏帝舜。月岩以纪念周敦颐和理学为主题,纯粹鲜明。月陂亭紧临甘棠村,又有文天祥的“忠孝廉节”榜书,其主题是甘棠人文与忠孝。摩崖石刻诗词题榜可称为“石头上的文学史”。浯溪现存石刻505方、诗刻在230方以上,朝阳岩石刻154方、诗刻80方,阳华岩石刻43方、诗刻12方,拙岩存石刻32方、诗刻26方,石刻上丰富的诗刻、记文、题刻、榜书,足以弥补纸本文献的不足。初步估计,文学主题占永州摩崖总体书写的一半以上。书法艺术价值巨大。永州摩崖石刻书法名篇以颜真卿唯一的摩崖石刻书法——《大唐中兴颂》为绝世瑰宝,因“文”“字”“石”奇,世称“摩崖三绝”,是文学表达与书法畅意的完美融合。此外,还有蔡邕、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等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传世,这些书家的亲笔真迹,迄今照人心腑。历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时,汇篆、隶、楷、行、草五体,聚400余位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法家留迹,丰富的书法元素,还有诸多孤本绝迹,竞芳于潇湘大地,形成了一部浓缩的书法艺术史,堪称“一座石头上的书法博物馆”。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史料。永州摩崖石刻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越南使者的石刻,地方志里没有记载,其他文献鲜有提及。今所见浯溪碑林中越南朝贡使节诗刻,共五人五方,这些对于研究历史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形象美。永州是荆楚至岭南的水路要道,摩崖林立、岩洞密集、水清石青、树木葱茏,水石之美,令迁客骚人钟情于此。虞舜、司马迁、李白、元结、颜真卿、怀素、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陆游、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宋迪、杨万里、文天祥、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徐霞客、何绍基、吴大澂等历代名人纷至沓来,打卡永州、留题刻石,形成了遗存完整、规模巨大、人文厚重、生态优美的摩崖石刻景观群。这些石刻群处于城郊或古官道旁,既无“市侩”气,也不是“乡村野夫”,如“大家闺秀”,暮春初夏、羞涩犹存,美不胜收!众多来永州现场考察过的专家学者表示,相对于抄录、翻刻的纸本,石刻更是一种具体而有质感的历史遗迹,通过“摩挲”“揩拭”体验石刻的坚度、温度和弧度,从而获得一种穿越历史的特殊感觉,感受到了永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摩崖石刻对永州对湖南是一个极为珍贵的传统文化符号,只有通过对这个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诠释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它强大的与时俱进动能,使其成为新时代新理想需要的新产品,过渡到一种可以去体验参与的生活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走进湖南走进永州,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历史的遗存之间去阐发他自己的故事。

作者:李科  永州市文联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艺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