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一本线装的乡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26 16:38:34

徐虹雨

城市总是临水而建。家园的故事,便时常与河流有关。

我的家乡,湖南常德,是一座丰水型城市,枕长江,倚洞庭,挽沅澧两水。无论是乡村的沟壑堰塘,还是城市的大湖大河,都碧波荡漾。

幼年时期,我的家在常德澧县乡下一个堰塘旁。堰塘,只是一汪浅浅的水洼而已。人工掘土,雨水滋养,水低成塘。它还算不上河流,但是,却是我记忆乡愁之河的重要起源。

三岁时,我离开了老宅,离开了生命里最初的摇篮,来到县城。

在县城,远离了那汪堰塘的水,我的生命遇见了另外一条河——澧县护城河。

沿着河堤,河在流动,我在行走。我们都有各自的征途。

多少个日日夜夜,求学的我,沿着护城河岸,来来回回。护城河,是我生命里重要的蓝色墨水河,缕缕文脉,为我洗涤。

护城河旁,有一弯老城墙。城墙内,是县一中。县一中所在地,是千年书院——澧阳书院。

澧阳书院,“数年来,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可见,它不逊色于岳麓书院。

护城河旁,还有澧州文庙,文庙内有一方洗墨池。相传,那里曾是范仲淹临池洗墨所在。如今,池上还架有一弯状元桥。

这些无形与有形的文脉,让少年的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河流,流向远方。终有一天,我也如河流一样,奔向他乡。

我来到了常德市。在那里,我遇见了第三条重要的河流——穿紫河。上班的地方,在穿紫河畔;居住的家园,亦在穿紫河畔。

穿紫河,比那汪堰塘不知浩瀚多少倍,比护城河不知长多少米。它位于市城区腹地,全长17.3公里,与沅水一堤之隔,东北角与柳叶湖相通。

我在河畔一住,就是20年,还将住下去。

我在成长,穿紫河在变化。我们一起彼此见证。

穿紫河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个排水口被全部截流;此外,还打开盖板,拆除河堤,疏通河道,增加调蓄容积,并修建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穿紫河不仅恢复了自洁功能,还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城区的超量雨水。更为惊艳的是,2015年常德启动河街建设,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激活复苏,为常德人记忆乡愁寻找到一个载体。

91岁的画家黄永玉欣然提笔,为自己的出生地题写街名“常德河街”。

就这样,在文旅融合的大潮里,穿紫河凤凰涅槃!

吊脚楼、青砖瓦、麻石路面,从黄永玉的记忆里复活;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从沈从文的文字里走出;糖油粑粑、麻糖酥糕、桂花酥糖,从老常德人的味蕾里苏醒;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从新常德的街巷里唱响;麻制画、桃源根雕、桃源刺绣,从仿古的楼阁里鲜活灵动……常德古城的历史,在千年流淌的河水中被传承。

在穿紫河上,乘船而行,穿越千年。

河流剧场——一场风情灯光实景秀《常德记忆》,让人跨越时空,遇见一个不一样的常德,沈从文笔端里的常德,黄永玉记忆里的常德,历史典籍里的常德。

穿紫河沿线9公里的河道两岸,设置了水韵常德、老街记忆、梦回古音、樵夫遇仙、月畔丝弦等9个实景舞台,折子戏、常德丝弦、常德汉剧等老常德的剧,声、光、电等现代化的设备,常德本地名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给游客沉浸式的真切感受。

穿紫河,还成为了一个露天的桥梁博物馆,沿途建有14座桥梁,每座桥自有风韵。穿紫桥,布置了十五个小桥孔,桥孔倒映水面,似日月连珠;七里桥,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风雨廊桥,古色古香的翘檐、仿木的廊柱,不无流淌着一种时光感。最具有特色的,还属其中的9座桥。它们的特色,来自桥底的画廊。国内数位知名艺术家、壁画家结合常德本土文化,体现“历史、人文、乡愁”的主题,将一幅幅老常德的画卷绘制于桥底。乘船穿桥而过,抬头仰望,历史典故、人文传说、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等常德元素,以浮雕、镶嵌、手绘、釉陶等形式,与我们相遇。

一条河,在城市的腹地流淌乡愁。一座城,在水波荡漾中活色生香。

“吊脚楼下桃花源外,一个小镇风雨桥外。你若不来我的船不开,座座廊桥放光彩……”一曲明丽热情的穿紫河新韵,正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常德城,慢慢漾开……

站在河边,听着这首穿紫河的歌曲《你不来船不开》,我突然明白,我们成为了祖辈们留在常德的眼睛,在他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替他们见证一座城市的变迁,替他们守望记忆中的乡愁。

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会相遇。或化为雨,或化为云,或化为雾,在某个地方遇见。

今晚,在穿紫河畔,写着关于河流的记忆。我想,我的那方浅浅窄窄的堰塘水,我的那条浩浩荡荡的护城河,它们一定来过,一并融入穿紫河,让我们能与过去的常德、过去的自己、过去的味道——再次相遇。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