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洞桥岁时风俗记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22 09:46:32

甘建华  编撰

衡南县茅市镇旧称茅洞桥,位于衡阳市区西南四十多公里处,也是衡祁古道的重要驿站。最初的文字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送曲山人之衡州》:“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明末清初有天地大儒王夫之过化,近现代更是文武人才风起云涌,所以有“南乡名镇”“千年古镇”之誉。当地山水绮丽,泉石清秀,村落疏朗,物产丰饶,风味食品良多,百姓安居乐业,天地间氤氲着诗意文气,确实是颇值得一游的好去处。考其民风淳朴,礼仪周详,四时八节的习俗又与他处有所不同。

(茅洞桥一瞥。)

一、岁时

春节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鸣炮“开财门”。天亮后,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先向天地祖宗拜年,接着家中晚辈向长辈叩节请安。阖家“挂红奖团盒”后,参加大(乡音念dǎi)屋、宗亲团拜。长辈领先,青少年随后,朝吉利方向“出行(乡音念qù hán)”,折几枝常青树枝,“纳财”而归。

午饭后,长辈领着儿孙上祖山拜祖年,先祭开派祖宗公坟,后拜各家私坟,将纸钱压在坟头,意谓膝下有子。摆好祭品,点上红烛和线香,然后烧钱纸,酹米酒,放爆竹。

从初一至十五,按亲疏尊卑,先后相互拜年庆贺,当地人叫“行家(乡音念hánggā,即‘走亲戚’)”。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其余时间不分行。”这段时间,人们尽情嬉戏玩乐,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玩棍耙、打猴拳,持续半个月之久。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家家燃灯烛、放鞭炮,庆贺“上元”。新春舞龙耍狮子,此日达到高潮。当晚,龙灯、狮灯串屋穿户,爆竹连天,称为“闹元宵”。这一天,户户照例吃(乡音念qiā)元宵或糯米糌团,寓意吉庆团圆。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日”,男女出游踏青,到栗江(茅水河)洗濯除垢,诗人兴会吟诗作对。民谚云:“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呷哒地菜蛋,石(乡音念xiá)头都踩烂。”家家户户用地菜煮鸡蛋吃,据说可以壮骨、清火、祛风湿,还可以预防春瘟,即感冒、流脑等流行性疾病。地菜煮鸡蛋不加食盐,说是加了盐后药效减半。

清明 清明节前后十天内(前三后七),人们备三牲、香烛和坟条上坟山“挂祖”,为祖坟除杂草、培新土,表示悼念先辈,继往开来。当地有种植柏树的习俗,最多者在荞麦皁祖山种植88棵柏树,蔚然成林,寓意瓜瓞绵绵,世代繁盛荣昌。各宗祠举行清明祭典,大开祠堂中门,大办流水酒席,族内成年男丁入席,俗称“吃清明酒”。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门前挂菖蒲、艾叶,例食粽子、蜂糕、蒜头、黄片糖和雄黄酒。人们早起抢挑端午水,房前屋后及猪栏牛圈内外,撒上石灰以杀虫、驱蛇、避疫。中午给小孩煨“端午炙”,傍晚烧菖蒲艾叶水洗澡。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叫“天贶(kuàng)节”,若天放晴,人们有曝晒衣被、书画的习惯。俗话说:“六月六,好晒绸。”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一到十五叫“中元节”,人们备酒食,“敬月半”,“供老客”(老客,祖先。客,乡音念kā)。十五日黄昏烧纸化包,“送老客”。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食品是月饼、莲藕和水果,吃先蒸后煨的桐叶粑粑。中秋重晚餐,必吃芋子和水鸭。过去有“杀牛过中秋”的说法,甚为热闹。晚上备茶点,阖家赏月谈家常。节前,晚辈给长辈和亲朋送月饼、糕点及水果,以表“佳节倍思亲”的心意。

腊月 民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邑人通常要喝腊八粥、吃腊八蒜。旧时还要扮傩击鼓,驱鬼避疫。也有人进山打猎,用猎物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仪式相当隆重。

只要出自茅洞桥的人,都会唱这首民谣:“二十三,打浓霾;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羊;二十七,炒冻米;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过大年。”腊月廿三晚上,各家各户燃香烛,供糯米粑,焚灶疏,恭送灶君上天言好事。小年一过,人们忙于杀年猪、做豆腐、办年货。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谓“过大年”,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神、福娃。大门上方或窗户上,张贴五彩剪纸状挂签,意在免祸得福,现在依然是春节装饰物。中午以三牲供奉天地祖先,阖家老少欢聚吃“团年饭”。饭后的垃圾立即清场,翌日春节不能动扫把。晚上,讲究“三十日晚上的火,十五日夜里的灯”,老老少少围着柴火堆或炭火炉,讲故事,打扑克,扯字牌,搓麻将,通宵不眠,俗称“守岁”。午夜鸣鞭炮“关财门”,晚辈向长辈辞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二、农事

每年立春这天,或另择吉日,农户先把耕牛喂饱,在牛角挽上红布条,然后耕者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赶牛在田的两端来回犁个“8”字形,便牵牛上岸收工,俗称“启春”,寓意当年生产有个良好的开端。

立春后到立夏前,凡逢天干的戊日,民间禁忌颇多。“戊日是金犯土”,不宜下地干活。五戊“春社”,强调更严。俗有“春忌五戊、夏忌头戊”之说。随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此俗逐渐消失。

插秧大忙季节,村民互相帮忙。公推插田能手在田中央插第一路(共4株,俗称“打列”(乡音念lia),然后依次排列,一人一路,你追我赶,气氛热烈。插秧时,不直接从别人手中接秧把,因“秧”与“殃”谐音,含不祥之兆。也有人认为接秧易染上“接秧风”(一种类似湿疹的皮肤病)。插田之日,主人家一般要备丰盛酒肴,特别要吃插田肉(米粉肉)和盐鸭蛋。收工后,还要给每人送肉一串(约半斤),盐鸭蛋数枚。俗谓“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意即在此。

早稻登场,农家择辛卯日,备新米饭和酒食供奉社稷神,供后阖家尝新。席间按长幼尊卑,依次尝新米饭。相传狗历尽艰辛,从神农氏那里觅来谷种,人们不忘其功,餐前盛饭一碗,饭上盖猪肉一块,倒在地上喂狗,表示酬谢。尝新日忌吃鸡,因“鸡”与“饥”谐音;必吃鱼,因“鱼”与“余”谐音。今此俗犹存。

立秋这天,特别是交节时刻,有果树的人家必守株防范,禁忌人畜接触果树,以免“犯秋”。农谚说:“一年犯秋,十年无收。”现在“犯秋”习俗已废除。

禁山育林,历来从严。乡间多在进山道口,横插一块书有规约条款的禁牌,鸣锣放铳,扩大声势,以示禁山。俗话说“禁山无义”,有犯禁者,罚款道歉,鸣锣游垅,即便是至亲好友,也毫不宽容。此习俗沿袭至今,各乡村都制订有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自觉护林,保护生态环境。如有人犯禁,轻则罚放电影,重则扭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农家重养猪,猪圈讲究“热天一口塘,冷天一铺床”,墙上多打上石灰手印,粘贴“姜太公在此”条幅,以为这样可以“避瘟袪邪”。农民买小猪到家,先坐下喝碗凉水,留下最后一口喷向猪身,然后送猪入圈。猪长大出栏,抬猪人起步时,畜主随后高声呼唤三声“啰啰啰”。

三、饮食

饮食风俗 清末民国年间,乡民以大米、红薯为主食,日食两餐。即便富有人家也不能保证餐餐吃米饭,一般人家多是红薯瓜菜半年粮,斗岭、长岭山区冬季几乎全食红薯,故民间流行此说:“早上圆猪圆羊(圆,乡音念luán,即将红薯蒸着吃),晌午芝麻裹糖(裏,乡音念luō,煮红薯时掺少量大米拌和吃),晚上三吹三打(红薯放柴火灰中煨熟后吹拍掉柴灰再吃)。”

茅洞桥人吃菜普遍重口味,嗜咸辣,有的人餐餐不离辣,夏秋季吃新鲜辣椒,秋后将鲜红朝天椒剁成酱,拌上豆豉、芝麻、姜蒜等佐料,装进陶瓮内醃制,色香味俱佳。还有酸水辣椒、豆腐乳浸水辣椒、麸子辣椒、油炸干辣椒等。麸子辣椒采用大青椒,掏空籽,塞进配好的糯米粉,然后入坛隔水密封,到冬春时节拿出来,或煎或蒸,又香又辣。

喜庆宴客 喜庆做酒,兴炸鱼、螃蛋、砣子肉十大碗,或者八大碗、八小碟,凉热兼有。办酒席最讲究头碗和扣肉,头碗主料为油炸面粉团,上盖鱼丸、肉丸、蛋片、猪肝片、豆干片等,下面用红枣、黄豆或花生米、鹌鹑蛋等垫底,份量重,花色多。扣肉常用大块五花肉或猪肘子生蒸,现今多用五花肉油炸成橘皮肉。做酒多用大方桌,每桌坐8人,辈份高、年纪大、有身份的人坐上席。每席必有主家一人作陪,敬酒、劝菜、盛饭。出第五道菜后,主家燃放鞭炮“邀席”,主家自己或乡村干部、宗族长老出面致词,内容多为“菜肴不丰、有劳光临、吃饱喝好”一类客套话。妇女素有席间分菜拿回家去的习惯,俗语云:“请(乡音念qiǎng)客莫请女子客,请上十个当一百……还冇(mǎo)坐好席(乡音念jí),寻(乡音念jín)的寻荷叶,找的找广缽。”故男宾不与女宾同席。

时菜佳肴 农家待客以鱼肉为主,杀鸡最为隆重,多用豆角鲊(zhǎ)炒鸡、青椒木耳炒鸡。当地时兴名菜有籽南瓜煮螺丝、糟与藠禾煮小鱼虾、红薯粉炒白菜苔、荸蒂子炖墨鱼、海带炖猪肺、小葱煎水豆腐、地皮菇炒酸水辣椒、新鲜酸豆角炒腊猪小肠、青红椒苦瓜炒刁子鱼等。还有一道名菜是打霜后的大白菜煮土鸡,但一般人家做不出来,或者做不好,这个菜得凭天赋灵感。夏天辣劲十足的青红辣椒炒碎草鱼肉,事先剔去鱼刺,醋要放足,生姜切丝,料酒一定得是当地的湖之酒。

黄皮草鱼 这是衡阳南乡特产,茅洞桥的黄皮草鱼在市区最受欢迎。这种鱼是山塘、水库中用草喂养出来的,鳞片金黄色,体型扁长,肉质紧而味鲜嫩,煮出来带一种奶油色。俗话说:“鱼汤拌饭,鼎锅刮烂(乡音念liānggūluālàn)。”过去穷苦人家吃不起,担心仓里没有谷米。

水豆腐 主要原因是当地土质、水质好,种出的拖泥豆结实饱满匀称。其次选豆、浸豆、磨豆浆、汆浆、榨浆、放石膏粉末,都有特别的工艺讲究。水豆腐过去一两分钱一块,软如棉,白如玉,用来汆菠菜,一青一白,爽口至极。

拎豆腐 白豆腐用当地菜油或常宁茶油炸出后,四角崭齐,厚实细软,看相极好。用一根稻草捆上一两斤,从上街走到下街,拎回家中都不会散落。冷水炖煮后,稍稍放些油,加上佐料即可食。夏天多用青椒切碎了煮着吃,冬天则用葱蒜干红辣椒。网上有“茅洞桥拎豆腐,天下第一豆腐”之说。

鲊菜 茅洞桥妇人做鲊菜的手艺盖过衡州府,豆角鲊、黄瓜鲊、茄子鲊、刀豆鲊、藠脑鲊、萝卜干鲊,打开坛子盖就能闻到一股香喷喷的气味。一代代读书人就是靠从家里带的鲊菜,从茅市附中、衡南六中考上全国各地名校,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四、风味

茅洞桥农家大都喜欢自己加工副食品。俗语云:“若想富,蒸酒熬糖做豆腐。”茅洞桥有许多种食品别具一格,既经济又实惠,甚至名满湖湘饮誉全国。

烧饼 茅市镇上空萦绕着烧饼的香味,茅洞桥烧饼上过“中国烧饼排行榜”,而且一度位居榜首。它做工讲究,炉具独特,工序复杂,且选料配比、揉面功力、火候大小等,都有特定的要求,一旦技术达不到,口感口味就会打折扣。因为畅销衡阳、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又被国内许多文化名人写过赞过,因而成了一种地理标志产品,被称为“最有文化含量的烧饼”。

猪血米豆腐 地地道道的茅洞桥特产,口味好,打嗝都来香,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儿。客人吃完一碗,都会再添一碗,直呼大快朵颐。

湖之酒 家家户户都会酿造湖之酒,尤其以重阳节那天蒸馏的酒质最佳,像极了张载《酃酒赋》中“漂蚁萍布,芬香酷烈”的描述。不但许多男人有好酒量,不少女子也能喝几杯,能喝酒的女子惹不起。

片糖 用谷芽、麦芽煎熬加工成饴糖,再制成片糖、麻糖,醇香清甜,质松脆,不粘牙,堪与孝感麻糖媲美。

小籽花生 当地红土富含硒元素,红皮小籽花生口感好,味道特别香脆。山地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而且必须轮作,要隔一年种一次,才会有此产量和营养价值。

印粑 主要以糯米碾粉调合为料,置雕花木模内,印压成型,然后蒸熟冷却,用冬水浸泡,夏至前不变质。  煎、炸、煮食均可口。

糄耙 用糯米舂粉加酒药发酵,干制而成。质软味醇,健脾益胃,利尿止泻,久收不变质,是招待客人、馈赠宾朋的珍品。糄(乡音念biān)耙最早起源于衡阳南乡,现在已经普及到城里饭馆,成了招待外地客人的招牌美食,一般25元一份。

豆荠 就是用绿豆粉摊的煎饼,上面撒有星星点点的辣椒酱,气味醇香扑鼻。趁热吃是一种味道,切条晒干煮又是一种味道。

橙片糖 用即将成熟的橙子切成薄片晾干,再以谷芽糖汁熬煮制成,颜色金黄透明,具有舒气活血、醒脑提神、消滯去湿、增进食欲的功能,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食品,但糖尿病患者忌食。

金米子 先用甑蒸糯米饭,摊在大篮盆里让太阳暴晒,粒粒晶莹透亮似珍珠一般。在柴火锅子里与细河沙同炒,滴上桐油,再倒入金米子,筛选出来的米花又香又脆。可以干吃,也可用开水泡着吃,还可做米花糖。

红薯片子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它是一种乡愁,化进了茅洞桥人的血液之中。

五、礼仪

订婚 清末民国时期,男女婚姻仍受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婚前男女不见面者居多。首先由男方托媒人到女方提亲,然后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境,是否门当户对,俗称“察当”。经媒人说合、父母认可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属相吻合,男女生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托媒人到女家议聘。双方确定联姻后,卜得吉日,举行订庚仪式。由男方将议定聘金和用红纸写就的“庚书”送至女家,女方照式填好庚贴,回复男家,俗称“传庚”,也叫“订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定,双方不得轻易反悔。新中国建立后,这样的订婚仪式基本废除。

结婚 1949年以前,结婚礼仪较繁琐。男方在婚期前一月,用红纸写上迎娶日期,报送女方,称为“报日”。报日必备彩礼,俗称“纳彩”。成亲之日,男女双方都备筵席大宴宾客。男方备四人花轿至女方家迎亲。新娘开容、梳妆、拜别,红巾蒙面,由兄长背上轿。女方兄妹亲人随轿相送,称为“送亲”。新妇进屋,由伴娘搀扶入厅堂,与新郎行交拜礼,先拜天地祖宗,后拜爹娘,再新人对拜。礼毕入洞房,饮交杯酒,任亲友戏谑,深夜才散。“三日无大小”,称为“闹新房”。第三天,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称“回门”,当日女家不留宿,素有“新婚一月不空房”之俗。一些贫家小户,男儿娶亲困难,多到独女户入赘,称作“上门女婿”。独女户多向穷男子招赘,俗称“招郎上门”。招婿所生子女,长子用女家姓氏,次子才能用男家姓氏。上门作婿,多为家庭和社会所岐视。另外,有带童养媳、搞对换亲、指腹婚等习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一些进步青年和文教界人士,厌恶旧式婚姻习俗,提倡自由恋爱,推行文明结婚。

生育 清末民国年间,妇女妊娠期间,要请道土打“六甲符”,祈神驱邪。临产,避忌旁人入产房,若出乎意外第一个入产房的叫“踏生”。“三朝”宴客,特邀踏生人吃饭,不受馈礼。婴儿生下,产妇“坐月”体息,月内不得踏入别人的住房。生第一胎,要立即向孩子外婆家报喜,先鸣鞭炮后进门,以猪肉一块为礼,附以生葱。附葱一根表示生的是男孩,两根表示生的是女孩,俗称报喜为“报葱”。回礼一定要用米,寓“添丁添粮、孩子吉昌”之意。第三天,用艾叶水为婴孩洗身,俗称“洗三”。是日,亲友以米、糖、衣、帽、鞋等礼物来贺,主家设宴款待。席间散发红蛋,俗称“打三朝”,又名“汤饼会”。小孩满周岁为“庆周”,通常用茶盘盛书、画、笔、秤、尺、算盘、弓剑等物,任小孩拣取,视其所好而观其志,俗称“试周”,也叫“抓阄”。这一天,主家置办“周岁酒”。

寿诞 邑人称每年一度的生日为“散生日”,逢整十年的生日为“正生日”,一般六十开外才办寿庆,特别是七十、八十大寿必大事庆祝,俗称“做生日酒”。寿诞先天晚上,吃长寿面,称为“暖寿”。翌日拜寿,六亲咸集,寿星穿寿服坐寿堂中太师椅上,接受晚辈叩拜,拜寿时,鼓乐、鞭炮声响不息。中午摆寿酒宴宾客,席间分发寿碗。有的还请来戏班,演出《八仙拜寿》等传统花鼓戏,热闹非凡。有的晚上放映电影,以飨乡邻。

丧葬 旧时分为浴尸入殓、停柩吊唁、出殡下葬、后七除灵等几个环节,现在提倡生前孝养,丧事从简。

注: 本文参考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版《衡南县志》,谨此致谢。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南县茅洞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第四届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衡阳师范学院终身客座教授。已在海内外发表湖湘文化研究文章两三百篇,出版专著《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主编出版《船到衡阳柳色深》《名家笔下的衡阳》《唯有南岳独如飞》《茅洞桥记》《石鼓书院的月亮》等诗文集。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