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豚在铜官南游老人说它们是去南岳庙朝香

  潇湘晨报   2022-01-23 11:22:13

2022年新年伊始,有关湘江的一条新闻引起了许多长沙人的好奇,新闻中提到,在湘江长沙望城铜官段,有巡逻人员在江中发现了江豚!七八只江豚一起,正在水中冒头。

现在湘江中已经很少见江豚了,这次的新发现,算是湘江这些年禁渔后的好现象。我的家乡望城铜官,湘江北入洞庭流经的一段。犹记我还是少年时,每年四五月份,时常能在湘江见到江豚欢快冒头的场面,也期待这个场面在不久的将来能重现。

我细时还用手触摸过江豚的头,很滑

江豚,是湘江中的一道景观。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湘江边乘凉、垂钓,经常看到江面有江豚群游,由南往北,时起时伏,江豚是湘江的一道景观。

那时候,湘江边的人们习惯把江豚叫做“江猪”。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看到江豚成群南游,老人便会说,那是“江猪”去南岳庙朝香,祈祷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乘渡船从铜官去西岸的靖港镇。船行到河中时,在清澈碧波的江水中,看到成群的江豚在游弋。江豚背脊像鲶鱼的颜色,它们很有团队精神,一前一后,互不冲撞。时而游弋成不规则的群阵,时而游弋成一支队伍。悠哉!游哉!

还有一次,我用手触摸到了江豚。那是一年学校放暑假,我们几个同学到河边玩耍,走到吴楚桥河边时,看到几个渔民正从船上抬下来一头“江猪”,去深水区放生。我问他们是网捕的吗?他们说不是,是挂钓钩的,还好挂钓只钩到了江猪的尾鳍,没伤到身体。我随手摸了摸江豚的头,很滑,腥味很浓。

夏夜,湘江边乘凉有脚鱼捡

那时候,湘江除了江豚很常见,还有很多现在难得一见的生活在水里的“朋友”,比如脚鱼(即甲鱼)、白鳝等。

盛夏,酷暑难当,住在江边的人们,傍晚就背着竹板床、竹睡椅到湘江边乘凉避暑。江边乘凉的大人、小孩像赶集一样聚在一起,有拉二胡的,有吹笛子的,有讲故事的,场景十分热闹。江面微微的凉风吹起,使人感觉凉爽,波浪拍打着河边的沙土,奏着“哗啦啦”的欢快乐曲,来岸边觅食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时而跌入水中,溅出乒乒的击水声音。

当夜深人静,母脚鱼以为人走了,就偷偷地从河里爬到岸边,寻找产卵的洞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掌握了这个规律,凌晨2点左右,有人就拿着手电筒,沿河边寻找产卵的脚鱼。河边的沙地,经河水冲洗后,呈现出微微的波浪状态。脚鱼经过就会留下足印,沿着足迹方向,捡脚鱼如同探囊取宝。

有一年夏天夜晚,天气闷热。我与父亲在河边乘凉,一觉醒来,正好凌晨2点了,父子俩就起床准备去捡脚鱼,我拿着手电筒,父亲走在前面。我们沿着河边向北,仔细寻找脚鱼的踪迹。走到黄湖坝时,发现有几条行走方向不定的足迹,还是父亲有经验,他说这个脚鱼没有找到洞穴,返回河里了,可能是公脚鱼。我们继续往前10多米,看到沙地上有一条很粗的脚鱼足迹,顺着方向,找到了一块大石头。

大石头底下有一个洞穴,周围高高的狗尾巴草遮住了洞口。我用木棍拨开狗尾巴草,手电照着洞内,只见两只大脚鱼缩在里面,一动不动。父亲一只脚踩住脚鱼,另一只脚堵住洞口,双手将两只脚鱼依次抓了放入蛇皮袋。

回家,从蛇皮袋倒出脚鱼,一看足有30厘米长,一称有5斤多一只。河里的脚鱼野性十足,放在木盆子里,脚趾抓得木盆吱吱地响。

洪水中,柳树顶枝蓄满了成群的白鳝

湘江,在每年六七月雨季常常发洪水。湘江发洪水,近观浩浩荡荡,远望一片汪洋,渺渺茫茫。只见捕鱼的人在河堤上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撒网,有的搬罾,有的放丝网。河堤上聚满了人,防汛值班的,捕鱼的,看洪水的。距河堤50米处,有一排防洪浪的柳树,被洪水淹没快封顶了,树顶的枝条,随着波浪摇摆不定。

突然,有一个人指着前方一棵柳树顶说,看那棵树顶蓄了一堆白鳝。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确实有一堆白鳝在树顶嬉戏,一位捕鱼的人连忙荡着小筏子,和另一个人拿着丝网,朝那棵柳树划去,想一网打尽。小筏子捕了白鳝回到堤边,我看到船舱里的白鳝,互相缠绕,滑来滑去。我问那位捕鱼的师傅,白鳝大概有多少斤,他说足有40斤。文/周罗生

责编:姚懿轩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