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须镇:稻菽累累丰收地 鱼肥水美富饶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17 15:59:03

文/图/视频/王鑫哲 朱珍 姜开林 吴世雄

鲇鱼须镇地处华容县境西北,俗称华容西乡。藕池河环绕古镇,载满长江水奔向洞庭湖;塌西湖依偎西乡,涵养一方沃土绵延百里。这里是湘鄂边界的商贸枢纽、西乡粮仓。

集镇全貌。

谁把鲇鱼须砍下,化为碧水长堤?鲇鱼须镇的名字缘起于民间神话传说。相传塌西湖水清柳绿,王母娘娘的小孙女瑶琴常下凡来此玩耍。一日,发现此湖被一条鲇鱼精霸占,兴风作浪,为非作歹,瑶琴打败鲇鱼精,砍下其长须,挡住了塌西湖水,此后这里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得名鲇鱼须。

塌西湖光伏发电。

近年来,鲇鱼须镇以基层党建为统揽,以改善环境为重点,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强力实施“绿色粮食富镇,特色古镇兴镇,生态宜居美镇,建设华容区域中心”的总体思路。是中国楹联文化之镇、岳阳市美丽乡镇、岳阳市粮食生产十佳乡镇。

中国楹联文化之镇授牌仪式。

在“绿色粮食富镇”的思路下,鲇鱼须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助力下,打造了4万亩绿色优质稻板块基地、2万亩高档优质稻核心示范区,创建“早专晚优”示范片1.3万亩以上,单产达550公斤以上,优质稻种植率达到80%以上。重点打造“吉娃”、“芙蓉香”、“新福香”等国家、省、市著名粮食品牌,已收录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强镇,粮食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彰显。

吉娃稻鸭工作产业体系研究基地。

品牌兴则产业兴。鲇鱼须镇在粮食产业上遵循“区域品牌化、产业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推出“华容稻”区域公用品牌。兴三农供销服务公司为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发挥了龙头示范作用。

鲇鱼须是传统的农业大镇。

兴三农公司流转土地3000亩,全面推行有机稻生产方式,设立农业气象站,引进墒情仪、全域可视和农业机械物联网监控等数字化管理技术,水稻从生产、加工、储藏、配送全程“可见”,土壤、天气、病虫害智能预测,水、肥、药一体自动灌溉。“鲇鱼须大米”于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商标,稻米特色镇的效应更加凸显。

优质稻种植基地。。

中药材扶贫,是鲇鱼须镇探索出的一剂宝贵良方。目前,鲇鱼须已建成湖南最大的前胡中药种植基地,带领数百户药农脱贫致富。扶贫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帮扶,通过提供生产资料、免费培训、指导种植、统一回购药材,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委托帮扶,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劳务用工;三是土地流转,让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收益。

中药种植扶贫示范基地。

随着鲇鱼须镇中药材产业基地规模的日益扩大,种植技术的持续创新,销售网络的逐步完善,中药材产业已经在“农户+公司+加工+销售”的运行模式下,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药材种植基地。

“三鲜汁液龙涎烩,七彩肴蔬凤翼裁”。鲇市头菜,也称华容头菜,作为鲇鱼须镇名菜,已有200余年历史。嫩若凝脂的鱼糕,鱼肉和猪肉相掺的肉丸,鲇市三拼铺陈其中,风味绝佳,名驰湘北鄂南。

华容头菜。

鲇市头菜、鲇市糍粑、鲇市豆筋、鲇市榨菜,名扬湖湘;鲇市芝麻酱,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远销海外,广受赞誉。以头菜文化、饮食文化、早酒文化为代表的西乡特色饮食作为特色古镇的味觉名片,吸引着八方游人来此品鉴游赏。

华容早酒。

生态兴则文明兴。鲇鱼须镇水系密布,河网纵横,有“一河两湖百公里沟渠”。为了守护好一江碧水,鲇鱼须镇精准施策,实行“三强”整治工作,全面保障河湖长治。

藕池河。

一是坚持“强”整治,全力清“四乱”,全力护堤岸,全力除污染,夯实工作基础;二是坚持“强”示范,抓省级示范,抓绿化美化,抓常态管护,全力提质提标;三是坚持“强”保障,建好队伍,落实任务,营造氛围,建立奖惩机制,实现长效运行。

粮油塘整治后碧水盈盈。

“湖色碧澄烟屿明,长堤翠柳共槐生”。漫步藕池河,碧翠清流,夹岸荷香。“鲇鱼须镇已基本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面貌。

县委书记陶伟军调研鲇鱼须镇乡村振兴工作。

“膏田翻稻浪,岸柳拂荷风”。鲇鱼须镇这座华容西乡重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锚定自身价值坐标,以“三镇一中心”为抓手,正全方位发力,谱写产业兴旺、民丰物阜、生态宜居的新篇章。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