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7 12:03:23
良禽择“善地”而栖
——鸟类摄影家潘学兵与屈原鸟儿的情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周磊
12月26日,漫天风雪,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内,银装素裹,放眼望去,一时间分不清何处是白雪、何处是天鹅。
“顺利找到12月19日放飞的小天鹅‘羋月’,它所在的天鹅群数量有260只。”鸟类摄影家潘学兵、周自然、张京明冒雪再次造访东古湖湿地,带来了好消息。
潘学兵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也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鸟类摄影师。洞庭湖周边的区域,水鸟、林鸟,或展翅高飞,或捕食休憩,在潘学兵的镜头中一一呈现,吸人眼球。
到岳阳拍鸟,已经成了他的度假方式的首选。节假日期间,他总是清晨6时出发,沿湘江,过湘阴、屈原、汨罗,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住上一晚,再返回长沙。十几年如一日,几乎没有间断过。
1995年,刚刚端起相机的潘学兵最先拍的是风光。百花盛开的春天、碧绿青葱的夏天、大地流金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都定格在他的镜头里。在拍摄风景的过程中,他渐渐被经常出现在照片中的鸟儿吸引了目光。潘学兵说:“鸟儿振翅的身姿极美,仿佛天地在那一瞬间溢满了生机。”
“‘潘大师’日常热爱书法、篆刻等,他的摄影作品有一种人文美和艺术底蕴。别的摄影家是哪里有鸟去哪里拍,他是根据湿地环境判断会有什么鸟类出现,然后蹲守,所以他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鸟。”周自然说,“我们一天可以出10多张片子,他一个月才出一两张,但一出手必是精品。”
拍其美必先习其性。在专注拍摄鸟类之前,一本厚厚的鸟类科普书常伴在潘学兵左右。名称、类别、觅食、繁育、迁徙,对于鸟儿的习性,潘学兵无不了然于心。
“爱鸟护鸟是第一步,观鸟是其次。”潘学兵的车上,放着一把柴刀——用来破坏捕鸟网。这么多年,他见网就砍,有时还被张网的农民追。“以前这种现象很多,鸟儿吃农民的劳动成果,农民没办法才出此下策。”潘学兵坦言,“现在大家的环保和护鸟意识都提高了,基本没有张网的现象了。”
由于经常沿着湘江拍风光,他发现,比起城市化进程较快的长沙市,岳阳拥有更多鸟儿的乐园。“我电脑里照片占了50多T的内存,岳阳占了40个T。屈原给我印象很深,汨罗江畔的湿地原生环境很好,吸引了不同种类的鸟儿栖息。”潘学兵说,湘江尾闾的斗米咀在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前,他就已经拍了10多年了;到屈原的次数更多,约摸有四、五十次。
2020年,潘学兵从朋友那里得知东古湖湿地来了数千只小天鹅。他按捺不住,在一个周末造访东古湖湿地。7时许,潘学兵抵达时,入口处有人在维持秩序。“我当时以为是收停车费的。”潘学兵笑道,经询问才得知是屈原区自然资源局干部。在小天鹅飞来后,该区迅速行动,安排专人值守,尽量减少人流对小天鹅的影响。
他从车辆尾厢拿出设备和干粮,钻进东古湖湿地,一拍就是一天。18时许,从湿地出来,潘学兵却发现有两位工作人员守在他车旁。原来,他进去时,只惦记着鸟儿,忘记将车辆尾厢关上。“车上有我的钱包、钥匙、身份证,还有价值上万元的设备。他们知道车主在东古湖观鸟,却不知道是谁的车,只能一直守着。”那一次,潘学兵深深感受到了屈原这片土地的善意。
今年12月19日,屈原管理区召开鸟类保护专家研讨会,区委书记向科军、区管委会主任杨林彬与专家们面对面,研究如何为候鸟打造环境更好的栖息地。潘学兵受邀后,熬夜将近些年在屈原拍摄的素材择优、剪辑,制作出一个磅礴大气、动人心魄的视频,把屈原生态景观用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会后,潘学兵仍挂心于屈原的鸟儿,领着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姚毅在屈原转了一圈,并诚意拜托姚毅:“如果以后屈原做相关的规划,希望你能帮助他们,提供一些专业建议。”他还和周自然等专家共同研究如何打造东古湖湿地的环形观鸟通道,让观鸟者对天鹅的影响降至最低。
“地方党政一把手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我之前从未见过。我发现过许多观鸟圣地,可惜随着城市的扩张,都一个接一个被毁了。看到屈原把生态保护放在经济发展之前,我非常感动。”潘学兵说,“鸟是有灵性的动物,它甚至能从你的眼睛中感知你的善、恶意。良禽择‘善地’而居,我相信,这里会吸引更多鸟儿。”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