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4 12:44:11
[攸邑传奇] 秦王朝攸县首桩狱案及启示
县令认罪,刑罚 : “当耐为鬼薪”
有道是:先秦攸县,攸水悠长。这幽古神奇的地方,人文厚重!
先人造字,造“攸”字取“老人拄手杖慢行”之意。请看甲骨文“攸”字:
图: (左)甲骨文“攸” (右)隶书“攸” (百度图片)
甲骨文“攸”,属会意方式造字。以左“人”、中“杖”、右“手持”会意。
金文在左边加水,表示老人拄杖小心过河。
隶书省“人”突出三点“水”。右边的“攴”写成反文。老人拄杖慢行之意消失,故而《说文》曰:“水之安行为攸(浟)”。此处“浟”与“攸”通假。
这就是古文字“攸邑”“浟水”字的来由。
这地方能说不神奇吗? 秦始皇郡县制之初,古攸县居然狱案降临,县令获罪。
史据在于,1983年湖北江陵砖瓦厂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秦简《奏谳书》案卷,总计竹简1236枚。其中秦始皇(十八)27、28年案卷两组竹简1272字,载:秦始皇27年已置攸县。该案卷的主要内容是利乡平叛中攸县县令因犯惊动朝庭之罪而被惩处以法。
图:张家山汉墓秦简《奏谳书》局部(陈立人 提供)
下面就述说这桩传奇狱案。
一、秦始皇立帝国之年,苍梧郡属县发生利乡叛乱
大家都知道,五百余年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周王朝衰落、诸侯兴起,群雄纷争的历史。
诸侯中实力最强算“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王嬴政在李斯(先任丞相吕不韦的长史后任秦王朝丞相)、尉缭(国尉)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方略。采取“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公元前2020年立帝国之年自称“始皇帝”。并采纳李斯方案,取消诸侯国惯例,一统天下设36郡。
图:秦始皇设36郡 (百度图片)
可是,就在这年,秦王朝苍梧郡属县的利乡发生反盗叛乱。
二、攸县领受平叛使命,三次往击,两败而后胜
秦帝国一统天下刚开始,就反盗叛乱,那还得了!
秦王朝迅即下达平叛命令。命令是由苍梧郡给攸县县令㢑(读tuí,音同“推”)下达的。
据《奏谳书》所载,苍梧守(郡最高行政长官)竈、尉(郡治军事头目)徒唯嘱戒攸县县令㢑:“利乡反,新黔首往击,”
所谓新黔首,即新征调乡丁乡勇。
有道是“军令如山倒”。县令㢑受命后,由县令的属吏、军事头目令史义和䦈(读zuǒ、音同“左”)率领吏卒和新征调的乡丁乡勇去平叛。
《奏谳书》载:“新黔首往击,去北(失败),当捕治者多,皆未得。”
因平叛不力,攸县县令被免职、获狱案。
接着,“劾下与攸守媱、丞魁治”,也就是说,上级鞫劾,由代理县令的县守姚和县丞魁,组织后面的平叛。
他们组织的第二次平叛,“反盗多,益发与战。”“义等战死,战败的“新黔首恐,操其假兵(发给的武器)匿山中”
“义死,攸又益发新黔首往击,破。” 也就是说,头两次平叛均失败。第三次征集更多的乡丁乡勇前往进击,才破敌取胜。
艰难的平叛,一是说明反叛势力强大,二是说明头两次平叛乏力,让罪犯逃逸,三是说明秦王朝特别重视,朝廷追责问罪。
三、平叛狱案曲折,朝廷指定异地的南郡复审终结
对于利乡反叛狱案,不但平定过程艰辛、而且案件审理过程曲折。
最初审理是攸县县令㢑。他陈述:“初视事,新黔首往击,去北,当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难,恐为败。”
县令“视狱留,以问狱史氏(决狱官氏)。氏曰:“义等将(率)吏卒系反盗,弗先候(侦察)视,为惊败,义等罪也。”
㢑上书言“独裁新黔首罪”“夺爵令戍”(剥夺爵位充军守边疆)
管辖攸县的苍梧郡守“劾论(审核定罪)□□□□□□□䦈及吏卒不救援义等去北者,颇不具(攸县令不办理)”。也就是说,苍梧郡守审核认定䦈及吏卒有罪,不能只独裁新黔首罪。
此狱案惊动朝廷,朝廷指派异地的南郡卒史复审。
《奏谳书》载:“御史(秦丞相之副)书以廿七年(公元前220年)二月壬辰(十七日)到南郡(郡守)府,即下,甲午(十九日)到盖庐等治所。”
又载:“南郡卒史(郡行政长官的属吏)盖庐、挚、田、叚、卒史瞗(读diāo),复攸㢑等狱簿。”
后载:“尽(最终),廿八年(公元前219年)九月甲午(二十三日),巳(结案)。”
复审历时一年七个月。复审问罪、报朝廷。朝廷下“令”如下:
——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群盗遇,云北(败北),以儋(担)乏不斗(战斗)律论。律:“儋乏不斗,斩。”
——“篡遂纵囚”“上造以上者耐为鬼薪”,“以此当(量刑相称)。当之(㢑):当耐为鬼薪”。
让我们稍诠释这场平叛岳案的诉讼意义。
其一,朝廷御史有关复审的劾文书是下达给南郡的。所谓南郡,秦36郡之一,秦夺楚江陵地(湖北)置南郡,临近的(湖南)苍梧郡大约在湘水资水之区间。复审攸县利乡平叛狱案的,不是管辖攸县的苍梧郡长官,而是异地的南郡行政长官的属吏盖庐等多人。说明那时候就懂得司法监督,以预防、排除干扰。
其二,平叛岳案的初审人、也就是攸县县令㢑,在复审中变成了被告,多次被讯问。这是一次追责问罪的复审。说明诉讼是讲原则而严肃的。
其三、审理时间长达一年七个月。说明诉讼是很费时且认真的。
其四、县令㢑的上级苍梧郡守竈与郡尉徒唯,被作为证人提供证词。县令㢑的属吏狱史(管监狱的官员)氏多次被讯问、并安排公堂对质。复审中让这些比对攸县县令的陈述。从中找出破绽论罪。说明诉讼程序是尊重事实、操作规范的。
其五,当庭论罪认罪。请看《奏谳书》载:
初审中攸县县令㢑从监狱中提审过罪人却没有依律论罪。南郡吏复审狱案中,诘㢑等(当庭追问县令等多人,似乎对质:)。曰:“欲释纵罪人明矣。吏以论,何以解之?”
㢑曰:“无以解之,罪。”
多次诘问、法庭对质,说明诉讼过程维护了诉讼人的话语权。
其六、刑罚是依律而独特的。《奏谳书》呈报朝廷,判上造以上者㢑上“耐”和“鬼薪”。
所谓上造以上者,指秦二十级军功二等爵位以上者。
所谓“耐”即剃去胡须两年的耻辱刑。
所谓“鬼薪”,即从事官府杂役三年之惩罚,“鬼薪”,为官府庙宇采薪而得名。
审判到此,整个复审诉讼是比较完美的。
总之,先秦古攸县首桩狱案,从法治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图:世界文明史上立法的几位著名帝王(百度图片)
古巴比伦帝国汉谟拉比(前1810- 1750) 秦帝国秦始皇 (前259—前210) 法国王朝拿破仑 (1769-1821)
作者饶有兴趣发点议论:人们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肯定他的国一统、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凿运河等伟大业迹。却总诟病他高度集权,人治天下。焚书坑儒。殊不知,认真发掘秦王朝《奏谳书》之类的法典体系,岂不是与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法典、法国王朝拿破仑法典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且彰显古代的华夏法治特色,从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自信。
四、反叛之地,秦苍梧郡属县之利乡的识辨
究竟因何反叛,秦简未载明。
反叛之地的利乡又在哪里? 据《奏谳书》,发生叛乱的地点在苍梧郡属县的利乡,系秦朝新新获得的楚国旧疆。
我们再查看前面图2秦始皇设36郡,苍梧郡地域似在湘水资水之区间。
史学家陈伟先生、席道合先生和陈立人教授,均据张家山汉墓秦简《奏谳书》找出一个“攸”县。《奏谳书》记有“苍梧守”外,还记有“苍梧县”,也与秦苍梧郡有关。因此,反叛的利乡归属秦王朝刚收复的楚国旧疆,亦即苍梧郡管辖的苍梧县或者攸县,是接近事实的。
苍梧县的利乡我们无从考察。如果利乡属攸县,又在攸县何区域?
中国许多地名因古而来。反叛地利乡,在当时应是有名气的。那么,攸县区域内现今地名还有“利乡”名称的残余吗?
识辨之一:曾经主编县情小百科《话说攸县》的本作者臆测,唯有攸县县境东部大山区鸾山的利洞。1970年代初期,县委办干事的作者,曾随同县委书记吴彦凡考察过鸾山公社的利洞大队。而且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用绳索捆绑腰身,下到利洞大队一个幽深的地下溶洞——利洞,察看有无水源。
图:攸县鸾山利洞外景(邓爱祥提供图片)
臆测利洞是秦始皇立帝国之年反叛之地,犹如井冈山一样险峻。
图:攸县鸾山利洞洞口周围地形复杂,是藏匿好去处(邓爱祥提供)
作者回记那山乡的情景,联想《奏谳书》描绘战败的新黔首拿着分发的武器“匿山中”。利洞那地方,柴丛、草丛与溶洞交错,确是藏匿好地方。陈立人教授曾以知青身份下放鸾山几年,熟悉那地方,觉得似乎有点点道理。席道合学者说是下次一定去利洞那地方瞧瞧。
识辩之二:接受平叛命令的之所以是攸县县令,去利乡平叛,要么这地方就是攸县管辖的,要么这地方虽属苍梧县却临近攸县。
图:秦王朝攸县古县城之遗址 (图源 株洲媒体)
很有意思的是,株洲考古队最近发掘考证,战国时期的攸县古县城在攸县中部网岭镇攸水之滨的里旺。也就是说,网岭里旺,靠实是秦始皇立帝国时攸县之县城。县令㢑及其行政、军事团队当时就驻扎在这里。
如是,作者自然联想:或许反叛之地就在攸县鸾山利洞一带。从古县城里旺处调兵去平叛。确实比较近,不足百里,顺理成章。
辨识之三:虽然秦简未曾记载利乡乡民反叛缘由。但从反叛之烈、与平叛官兵“益发与战”、两败官兵、官兵头目令史义战死之记载,说明反叛者从物质到精神秉持顽强支撑,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凑巧的是,鸾山利洞资深人士邓爱祥,最近给作者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原来,攸县鸾山的利洞、东院,银坑的上洞、下洞、下田一带大山区,数千年来是信奉彭祖之乡。夹在攸县两大高峰太和仙(海拔1404.9米,县境最高处)与紫云峰之间的香山仙,自古就兴建了彭祖祖庙,一直流传彭祖奇闻。
图:香山仙的彭祖祖庭(邓爱祥提供)
香山仙彭祖文化园,核心区在鸾山镇的东院和利洞,现在是一个村,有四千多人口。这里与银坑的下田、下洞、上洞连成一大片,自古以来就热衷尊奉彭祖。
彭祖何许人?
彭祖,姓篯名铿,相传为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玄孙。帝尧担任部落酋长的后期,篯铿成为大彭国的开山祖,即称为彭祖。后人整理出一部《彭祖经》传世。彭祖不仅是康养长寿的楷模,烹饪始祖、养生宗师、采煤鼻祖、导引武术的奠基人,而且被神秘说成是发明甲骨文的古文字发明家。商武丁43年灭亡大彭国,彭祖及其家人为谋求生存,迁徙流离,经浙江、江西入湖湘,来到攸县香山,经多年生息经营,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热衷尊奉彭祖之乡,反叛秦王朝,个中原由肯定复杂。作者不敢冒昧揣摩。
(刘富喜)
[参考文献]
1.席道合《攸县置县考》,见《株洲历史文化》期刊。
2.陈立人《秦苍梧郡已置攸县》,见湖南《社会科学》hnsheke01@163.com.和《湖南文史博览》电子邮箱:2004wsbl@163.com.
《彭祖文化园》
彭祖的传说
彭祖,姓篯名铿,相传为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玄孙。帝尧担任部落酋长的后期,篯铿成为大彭国的开山祖,即称为彭祖。其后以国为姓,遂有彭氏。彭祖历经尧、舜、禹、夏、商、周诸多朝代,一直为朝政重臣。传说彭祖活了880岁,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长寿得道之人。后人整理出一部《彭祖经》传世。彭祖不仅是康养长寿的楷模,烹饪始祖、养生宗师、采煤鼻祖、导引武术的奠基人,而且是发明甲骨文的古文字发明家,奠定后代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思想家、哲学家,与舜齐名的政治家、屡次平叛胜利的军事家,令孔子自愧弗如的教育家。
烹饪祖师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及宋代洪兴祖《楚辞注》与《辞海》彭祖条记载:“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之。”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中说“彭祖是寿命最长的厨师,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由此可见彭祖是中华烹饪的鼻祖。原始社会的人们首先是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通过火的发现和应用,慢慢由生食变迁为熟食。彭祖则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升华到饮食“滋”和“味”的境界,可见彭祖实现了华夏饮食文化质的飞跃。彭祖既是华夏烹饪文化的奠基人,也是世界烹饪文化的历史名人。因此,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敬奉彭祖为厨师的鼻祖。
养生始祖
彭祖养生之道的核心是天人和合与顺乎自然。它既是道家理论的起源,而且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养生辩证关系。彭祖的养生术源于其三岁时父母早逝,又逢犬戎之乱,被迫流离西域。在艰难的岁月里,彭祖勤习养生之道,成就了彭祖养生始祖的伟大人生。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流芳数千年而不朽。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地保留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具体可分为摄养术、导引术、服气术、房中术和烹调术等几个方面。彭祖强调养生以修性养德为根本,以和为准绳,要讲适合、适宜、适当、适度、适可而止,中庸平和。传说彭祖对求学的采女说:“生命贵在质量,要健康地长寿。老而不衰,四肢行动自如;老而不呆,头脑灵活敏捷;老而不顽,永远品德高尚;老而有为,继续造福人天。
导引开源
早在上古时期,彭祖创始武术气功导引术,以导气令和、引气令柔的境界而追求强身健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健身术。据《中国武术史》印证:“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锥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致春秋、战国时代,及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彭祖发明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彭祖导引术即是中华武术形态的锥形。庄子在《刻意篇》中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健身法。许多出土的浮雕、壁画、画像、石刻等历史遗迹也都记载了彭祖时代先民练气功导引术的图像。彭祖的导引功法对人民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功效,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武术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生命学鼻祖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学大师。他是第一个发现男女性爱与人的长寿密切相关的古人。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概括出了一整套长寿生命秘法,即彭祖长寿四术中的房中术。传说彭祖先后拥有妻子49位,生育儿子56个,在那个后宫佳丽三千的封建时代看似并不离奇,但数百岁的老人仍然能做到男欢女爱,也可谓是史上之人间奇迹。彭祖之所以把男女房室之术作为养生长寿一大秘法,在于他把男女阴阳之气和顺合一、协调谐济作为长寿的一个重要基础。彭祖房中术以男女阴阳和顺为主线,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基于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强调适时、适度、适可而止的基本法则。以健身强体、养生长寿为出发点,揭示出人生愉悦、健康、幸福的真谛。
采煤先祖
传说商武丁王时代,彭祖经浙江、江西入湖湘,云游到了紫云峰后,见香炉山上云吞雾绕、古木参天,山峦叠嶂、峰回路转,清风习习、溪水潺潺,此乃天赐养生修道之圣地。于是顺应天意、缘定香山。彭祖以石壁为墙,草木遮阳避雨,结庐辛劳修道。
香山峰巅是一个一脚踏三乡的交汇之地。不仅山上物产丰富,而且地下宝藏很多,最有特色的就有煤、铁和石灰石。彭祖在利用薪柴生火烹饪、取暖时,惊现火塘内有一种黑色的石块能燃烧成火,并且要比草木之火更经久耐长。于是彭祖带领民众在山上寻找黑石煤矿,并采用最原始的采煤工具挖煤生火,发展生产、用于生活,福及攸州众生。从此,民间流传着数千年的“彭祖八百八,捡起石头烧火炽”美好传说。
彭祖的香山仙缘
传说商武丁王时代,武丁王通过采女问道于彭祖,在得到彭祖养生长寿之道后,武丁王感觉收效神验。为贪图个人独享养生长寿之道,心生灭彭之意,于是借故发动战争,于商武丁43年灭了大彭国。彭祖及其家人无奈迁徙流离,四处逃命,谋求生存,再图发展。彭祖经浙江、江西入湖湘,来到了攸州香山。跻身香山如临九天仙境,出门可轻吻白云、举手可触摸蓝天。香山仙左右的太和仙和紫云峰伟岸屹立,仿佛两尊大力神守护着香山圣地的幽静。于是彭祖缘定香山而结庐修道。并于此为民众传授烹饪、导引、养生等道术,在修道的生活中还发现并开创了采煤用火的先河。人们为了感恩彭祖的功德,在香山上为其修庙祭祀。数千年来香山仙晨钟暮鼓、香火不断。
历史上名人贤达对彭祖的评价
彭铿斟雉,帝何食?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屈原《问天》
吹昫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在虞帝、舜帝时被封为伯爵,一直到商代仍然是五伯之一。
————庄子《庄子》
彭祖从尧时举用,历经尧、舜、禹三帝,夏、商两代。
————司马迁《史记》
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夏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商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商河亶甲五年,姺人入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归。商祖丁元年,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左丘明
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大戴礼》
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
————列子《列子》
(邓爱祥)
[附录]攸县香山仙彭祖文化园图照
[作者说明]
《彭祖文化园》 撰文邓爱祥,鸾山利洞人。曾任攸县司法局长、文旅局长。
[作者信息]
刘富喜,1946年1月生,攸县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师大中文、湖南省委党校(脱产两年学习)政治“双本科”学历。当过高中老师,1991中师高级讲师1995转高校副教授。株洲市教育局退休公务员。离岗时聘任湖南省政府编外督学两年。代表作民间文学《乡土幽默》、专著《教育的新视野》。
责编:颜青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