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浅底贯星城——记长沙地铁6号线过江隧道顺利贯通

谢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3 20:26:33

龙翔浅底贯星城

——记长沙地铁6号线过江隧道顺利贯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2020年12月30日上午8时,湘江东岸地底深20余米处,伴随着密闭钢套筒内传出的轰鸣声,一条“巨龙”探出“触角”。至此,长沙地铁6号线六文区间左线顺利实现贯通,标志着地铁6号线双线成功穿越湘江,全线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节点性胜利。

作为东西向骨干线路,长沙地铁6号线下穿湘江段为六沟垅站至文昌阁站区间,单线长度2460多米,下穿湘江段长度为1167米,其间设置四个联络通道。据介绍,常规盾构为地铁站始发井内始发,6号线公司综合线路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将盾构始发位置调整到位于河西湘江大道西侧的六文区间风井进行,加快了6号线整体建设进程。

“因为风井主体结构长度仅20.1米,而盾构机整体长度约96米,风井长度远远小于盾构机一次组装总长,无法满足整机下井始发的需求。”现场工程师说到,为确保盾构机安全顺利始发,经反复论证研究,最终在风井有限的空间内采用了“一次始发,二次组装”的始发方案,并通过对盾构机进行局部改造,顺利完成了双线盾构始发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长沙地铁6号线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穿越湘江区段,相较于传统采用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其在稳定开挖面、适应特殊地质、抵抗高水压地层、控制地表沉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外,施工方水电八局的技术人员联合中南大学团队,调配出了性能更优越、更耐高温、不易发酵的“绿色泥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光滑致密的泥膜,维持盾构掘进开挖面稳定,且携带出的“渣土—泥浆”混合液经调配后,可直接进入泥水盾构环流系统再次循环,既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也降低了废弃渣土的处理成本。

盾构机从风井始发后,沿半径为450米的平面曲线转向东南方下穿湘江西大堤,继而下穿湘江,侧穿和下穿湘雅路过江隧道围护结构,近距离下穿既有1号线隧道,最后接入文昌阁站。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湘江河床下方主要为中风化板岩、微风化板岩,同时存在一条约450米长的断裂影响带,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风险高。断裂带岩石强度差异性较大,地层软硬不均,长距离掘进会造成刀具磨损。且此段与湘江水体连通,盾构掘进姿态控制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股状地下水涌出和产生突涌的情况。

另外,盾构接收前,需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隧道,下穿长度约27米,两隧道最小竖向净距仅2.1米,下穿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既有地铁线隧道和地表路面及管线等沉降,若沉降超标,将直接影响既有地铁线的正常运营和路面交通运行,安全风险极高。

针对这些重难点,6号线各相关参建单位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在下穿湘江及断裂带前,根据地层及地表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了6个主动开仓检查及刀具更换点。掘进过程中,施工人员优化每一个控制参数,江面水位监测到每一毫米变动,设备管理精细到每一颗螺丝,安全管理规范到每一顶安全帽带,现场值守不放过每一秒,保证盾构安全、高效掘进。“我们对刀具进行细致检查,对磨损较严重的刀具进行及时更换,仅右线就累计开仓换刀作业4次,累计更换刀具114把。”技术人员透露。

为确保顺利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施工方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及评审会,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设置试掘进段,确定最优掘进参数,引入克泥效工法,有效控制沉降。下穿期间,各层级管理人员像被“封印”在调度屏幕前一般,24小时轮流盯控,最终下穿过程一气呵成,完美实现“零沉降”。

自2019年9月始发,历经400多个日夜,“钢铁巨龙”终于安全舞出“禁区”。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