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又闻柚儿香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0 10:24:03



刘志宇

久居城市的我,在一个晴朗的双休日,欣然答应了老朋友周老弟的盛情相邀,到他那农村里的老屋去散散心,吃吃乡里的土菜。

冬日阳光照在收获后的田野上,泥土散发出久违的芬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朋友们的欢笑中悄悄地流逝了,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周老弟家的老屋。我们的车刚刚在地坪中停稳,周老弟就端着热气升腾的绿茶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一行人的心情顿时如同冬日的暖阳般灿烂起来。

趁主人家准备饭菜的空隙,我和朋友悠闲地在房前屋后转了起来。

虽说时令早已进入了冬季,但泥土中不知名的小花却恣意地绽放着,微小却又倔强。

“呃,这栋屋好象没有住人呢,你看你看,他家地坪里有一树柚子没有人摘呢。”朋友发现了新大陆,指着几十米外的一栋房子,惊讶地叫出了声。

“不好吃才没有人摘,如果好吃的话,应该早就被人摘光了。”看着那一株挂满金黄色柚子的柚子树,我们猜测着。

“好吃呢,沁甜的、水泱泱的,我们这个村子里就数她家的柚子好吃。”旁边屋里走出来的奶奶极力辩解着。

“这不是刘老师吗,我儿子叫张某某,你是我儿子的老师呢,你到我家走过家访。这栋屋是你以前经常来的学生许某某的家呢。”奶奶仔细端详着我,惊呼道。

“记得、记得,记得他家的前面是一片竹林,现在这里却是一片菜地?”我十分疑惑地看向奶奶。

“早些年这里是一片竹林,是我家的自留山,十几年前我家将这片竹林变成了菜地。你应该有许多年没有到她家里来了。”菜地上栽种着时令的蔬菜,小白菜、萝卜菜、红菜苔,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绿油油的,很是惹人喜爱。

在我的记忆中,几十年前,许某某家门前的小山丘上是长满了竹子的,竹影婆娑,近在眼前,一抬脚,人就可以进入到小竹林里,一个转身稍不留意,就会碰到几根倾身向你的竹子,惊起一群鸟雀的美梦。春季,我们会到小竹林里扯一把刚刚破土而出的小笋子回家炒酸菜吃;冬季,挥锄挖几个圆滚的冬笋,来一盘冬笋炒腊肉,又是人间美味。

“他家的人呢?”看着关门闭户的房子,我很好奇。

“他家平常的日子都是‘铁将军’把门,逢年过节还是会回这里住上几天。小许的母亲姓李,比我还大几岁,我们都称呼她为李姐。小许两兄弟命苦,早早地父亲就过世了,只剩下母亲苦苦地带着小许兄弟。”奶奶的眼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

“对对对,记起来了,我们也称她为李姐,她的名字倒不记得了。”我马上附和着。

几十年前,我毕业分配到了农村工作,执教的小学就在小许家附近。站在小许家地坪里,可以看到小学校里的那几棵苍翠高大的香樟树,听到学校清脆的铃声,小许起床,背着书包上学。

我妻子是小许的班主任,一次晚饭后散步,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小许家,正赶上他们家吃晚饭,盛情难却,小许家那朴实可口的农家饭菜,“吸引”着我们吃了一餐夜宵。

感情因相处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深厚。小许家刚刚收割完稻子,我家就吃上了新米;小许家那几块精致的小菜园,红菜苔刚刚抽苔就上了我家的餐桌;我家早餐吃面条,总喜欢加一个煎鸡蛋,这土鸡蛋就是小许的母亲李姐送来的。

“李姐又打电话来了,她家杀年猪,要我们去吃饭。”临近春年,下班回到家,妻子兴奋地告诉我。李姐心灵手巧,炒得一手好菜,我不知道去过多少家农家柴火饭店,说是正宗的农家饭菜,但我硬是没有尝出李姐炒的菜那色香味俱全的农家饭菜味道。

李姐家是一栋二层楼的红砖房,第一层中间一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客厅兼餐厅,这个房间有她家的大门,有一张后门与厨房相连,厨房里有一个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柴火灶,李姐一日三餐都在这里上演着锅碗瓢盆交响曲,佳肴的香味从这里飘向田野,飘得很远很远......

正在我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邻居奶奶轻柔低缓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了起来。

李姐有二个儿子,小时候,为了让他们多读点书,硬是操碎了心;三五二天往学校跑,通往学校的路都被她跑平了;两个儿子都比较调皮,她不知道多少次躲在厨房里流眼泪;刚刚将儿子拉扯大,丈夫又不幸遭遇了车祸,她独自苦苦地盼望着儿子快快长大,快快成家立业。

孩子们长大了,李姐也总算是苦尽甘来。两个儿子都在城市里买了房子,顺利地成家立业,听说一个在武汉,一个在长沙。前几年她在武汉帮小儿子照顾小孩,最近又到了长沙,在大儿子那里帮忙接送小孩。

“她家前坪只有一个摇水井,没有什么柚子树?”

“柚子树是后来栽的,你应该有一二十年没有来过了。”

“你有她的电话吗?如果没有,我可以告诉你。”奶奶很热情。

“有。”我拿起手机,一拨竟然打通了。

“请问你是?”电话那头还是那熟悉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李姐。李姐矮矮瘦瘦的,说起话来却高喉咙大嗓门。

“我是刘老师呢。”

“是不是农中的胡老师的爱人刘老师,胡老师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当时,乡镇中学在农民的口中都称为“农中”。

“啊呀哩,好多年没有联系了呢,您在哪里?”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李姐话里话外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咯就不好意思,不能摘下来送给您吃,您去摘就是。”当听说我们就在她老屋的地坪里,想摘柚子尝尝时,她忙不叠地叫我们去摘。

“加我的微信,以后微信联系。”李姐一如以往地热情。

“走,我们摘柚子去。”真是幸运,柚子树的主人竟然是老朋友,此时,满树黄澄澄的柚子更加无声地引诱着我们的味蕾。

柚子树只有一人多高,颠起脚尖,稍一用力,一个大大的柚子就蹦哒下来,差一点砸在了我的脚上。

“尝一尝,味道如何?”我三下五除二,就剥去了那一层厚厚的皮,露出了弯月般的柚瓣。

“甜,还真甜,比超市里买的好吃。”妻子品尝着柚子连声说甜。

“你看,你看,前面的那所学校,就是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学校。”站在李姐家的地坪里,放眼望去,不远处正是我和妻子曾经执教的学校。

柚子这样的好物,寻常人家易得,我常常看着母亲和妻子将剥下来的柚子皮晾在冰箱里说是可以吸味。过于甜腻显得庸俗,过于苦涩又无法讨人欢喜,而柚子好似一个“端水大师”,在甜与涩之间恰到好处地达成一种平衡。

其实真正好的东西与好的道理就蕴含在平常日子里,只是人们往往不以为意,一味地去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这仿佛带有些许人生哲学的意味,甜苦交叠总相宜,人生也是这样,要懂得忆苦思甜和苦中作乐。吃的是柚子,品的却是人生的滋味。

作者简介:刘志宇,任教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中心校。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协会员、雨湖区作协副主席。多篇散文在《湖南日报》《湖南文学》《湖南散文》等媒体上发表。


责编:刘芬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