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精神,抢抓机遇,勇于担当为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类学院努力奋斗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07 18:00:59

文/建筑学院 熊鹰  杨瑛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123455”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明确了今后五年直至2035年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为学院发展统一了思想、明晰了方向、汇聚了智慧、坚定了信心。建筑学院围绕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院,如何建设学院”,深入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了“123”发展目标,全力打造打造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类学院。

提振精神,党建引领促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工作原则,把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院将以加强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高学院党委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学院各项工作得以不折不扣的执行,确保实效。

二是优化内部治理效能。学院将以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为目标,大力弘扬和践行“学思善建,匠心筑品”的学院文化,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和布局,合理布局人才引进和优化师资结构,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全院师生内生动力得以激发,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创造活力得以释放。

三是擦亮人才培养底色。学院将继续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实践+‘1+4’特殊关怀”的育人思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坚持育人导向,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主动“对标”、积极“赋能”、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依托红色建筑模型展、乡村振兴实践、建院青年说等活动平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抢抓机遇,凝聚共识谋发展。 “十四五”是学院跨越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存量时代的行业背景,学院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加快建设,坚持育人为本、交叉创新和服务融合相结合。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筑学院已经进入了专业与学科并重发展时期,“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学科特色引领专业特色。学院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强化学生创新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基础扎实、成果导向、创新驱动”三位一体的全新育人模式。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计划,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增强并提升校外导师的指导能力。

二是打造学科建设亮点。学院将打破传统二级学科的划分概念,瞄准能够产生重要科研成果的领域,构建新兴的前沿的交叉学科方向。一方面通过引进相关学科领军人才和调整现有领军人才并举,优化学科布局,打造“高峰”方向,针对原有优势学科的多个学科方向,注入前沿研究方向并加大投入,保持其省内“高原”地位。同时,规划若干新兴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育,产出重要科研成果,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声誉。

三是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能力。学院将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规划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为契机,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友好人居环境等新时代国家与行业战略,紧紧围绕学术前沿和湖南省科技重大需求,依托湖湘文化,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彰显地域特色,深耕城乡建设问题。在湖湘建筑与城乡规划设计、湖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设计、湖南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等领域进一步积累研究成果、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勇于担当,对标百强开新局。 一是全面总结发展成绩。五年来,学院规划发展目标的关键指标顺利完成,部分标志性指标实现重大突破。学科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0年建筑学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构建特殊学生“‘1十4’五人行”成长帮扶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举办红色建筑模型展,擦亮学生底色,社会反响强烈。科学研究亮点突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横向科研经费达400余万元;成立了建筑历史、城市建筑设计等4个院级研究所,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优秀规划设计奖10余项。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聘请孟建民院士担任学院荣誉院长,聘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瑛教授担任院长;风景园林专业引进周晨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博士7名,教师中现有在读博士10名,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大幅度提升。

二是正面应对发展挑战。在师资队伍方面,教授人数偏少,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仍较低,教师职称晋升及学历提升“双瓶颈”效应突出;职称结构需优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结构方面,建筑学专业标志性成果缺乏,博士点申报有待突破;城乡规划硕士点申报和专业评估认证需进一步努力;风景园林专业刚起步,社会、行业以及教育领域影响力有待提升。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水平的论文数量较少,缺乏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以及成果转化;国际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地域特色挖掘不够,缺乏健全、稳定的科研团队,缺乏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尚未成立拥有建筑设计资质的设计院,横向课题进校经费极其有限,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大师级人才匮乏,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外籍专业教师少;促进人才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不佳,人才引进与留住难,博士后等专职科研开发人员尚缺。在场地和资源方面,学院目前面临科研和办公场所不足,实验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建设“123”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学院立足各专业基础,发挥全体教职工动能,提出了“123”目标,即建成1个博士点(建筑学),2个学位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建筑学国家一流专业、城乡规划省级一流专业、风景园林校级特色专业)。到“十四五”末,建筑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新增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建筑学科前沿学科与国家战略需求重点规划和布局3-4个省内“高峰”学科方向和5-6个省内“高原”研究方向,通过引进和培育并构建相应的高水平研发团队。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