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士点获批为新起点,开启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07 18:00:04

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王建辉 程云辉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2025年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和“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明确目标,蓝图已绘就,奋发正当时。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政班子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对标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百强”大学核心指标,以博士点获批为新起点,开启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聚焦国家“健康中国”与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认真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理念,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党建,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和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学院各项工作,结合学校新修订的《教学院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制定各类各级教师岗位职责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深化有利于学院事业提速发展与公平正义、有利于提高教职工活力的体制改革;凝心聚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带动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强化责任担当,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战略,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教学与科技成果、国家及省部共建平台建设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实现学院发展的新飞跃。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在学校迈入本科、研究生教育“双主体”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到“十四五”末期,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规模分别达到1000和300人。积极对接“新工科”理念,面向行业和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积极组织申报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医学工程2个新专业;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内涵建设,力争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做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期考核与复评工作,力争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推进优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强三类“一流”课程建设,培育《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冲击国家级“一流”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争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项以上。建立与完善导师指导机制,通过激励与考核机制增强导师责任感,探索更有效的导师指导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贡献力;培育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不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搭建博/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拓展学术交流模式。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坚持交叉融合,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科学和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4个方向。与院内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涵盖绿色生物制造、健康食品智造、纳米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化学传感与生物医学诊疗和生物医用材料5个方向的生物智造与大健康交叉学科;围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加工利用三个层级,重点开展绿色贮藏保鲜、快速预冷与干燥、预制食品创新加工、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升级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学科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能力;积极联合文新、经管、设艺和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组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洞庭湖研究院等,为国家和区域重大决策提供技术咨询。认真筹划、积极组织生物类学术型硕士点申报;根据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湖南省“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针对每个短板指标制定突破措施,力争在学科评估中获得B类等级。

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到“十四五”末,学院专任教师规模达到80人以上。收集国内外各类人才信息,及时掌握并宣传引才政策和相关待遇,重点引进学院食品与生物学科领域紧缺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优秀青年博士40人左右,并积极落实引进人才教学与科研工作安排与待遇问题;每年选拔1-2名有望冲击长江、杰青、优青、青拔等人才项目的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与政策扶持,确保拔尖人才快速成长,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制定青年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完善落实《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为每位新引进博士配备导师,扎实做好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传帮带”工作,尽早安排青年教师进课程组;对学院现有教师团队进行培育,努力打造2-3个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争取在国家级与省级创新团队建设上取得突破。

坚持聚焦前沿,实施科技强院战略。紧盯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指南和食品与生物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积极开展项目前期预研,力争在重点基金、杰青、优青及区域联合基金等项目上实现突破,并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以上,到2025年年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夯实学院食品与生物学科的长理特色,积极对接国内食品与生物领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在环洞庭湖特色水生资源食品加工、谷物资源高效利用、预包装湘味菜肴创新及调味品提质加工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实现关键技术落地转化,每年专利技术转化项目6-8项。力争获批“食品营养与健康”、“预包装湘味菜肴”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2个,实现省部共建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集中优势特色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产生一批标志性、原创性科技成果,积极申报省级或国家一级学会科技奖,争取实现国家科技奖的突破。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