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1-12-21 11:00:30

文|大众卫生报记者 汤江峰 图|阿龙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国人齐心协力响应号召,自我隔离在家,为防控疫情蔓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休息在家,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很多人会有熬夜晚起,一日三餐不规律,借酒消愁,运动量减少,因担心疫情而过度焦虑……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人体功能的紊乱。具体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心身疾病。
我有一个朋友,在疫情未发生前,胃口特别好,什么都能吃,没有什么毛病。疫情发生后,他茶饭不思,瞻前顾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上医院检查,竞得了一个消化性溃疡。医生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消化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因为,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之一,约有72.5%的溃疡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倾向。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向好,众人逐渐迈出家门,亲朋好友隔三差五聚在一起、过过嘴瘾,很多人因为暴饮暴食、大量饮酒、高脂餐等等又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的问题。因而,各大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量一直居高不下。正是这后疫情时代,给消化心身疾病带来了科普机遇。
机遇一:消化心身医学的两个困境,需要科普引导。
在多年采访中,我发现消化心身疾病存在两个困境:医生不太了解,病人不愿承认。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面临身体的亚健康,也面临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尤其是新冠疫情强势袭来,对疾病的恐慌、经济形势低迷的压力,令人难以承受。
有一位从事30多年的消化内科专家告诉我。他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消化道疾病找不到对应的疾病可以解释,也无法用常规的西医模式很好的解决。即便如今内镜技术已发展得相对成熟,但一些胃肠道症状也找不到真正的病灶。我们将传统概念里的打饱嗝、腹胀、腹泻、便秘等病因不明的胃肠道症状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紊乱。事实证明,我们往往忽视了心身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一份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对于消化心身疾病的认知还是比较低的。首先是患者数量多,只有少数医生会从心身角度关注患者。他们认为,需要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来规范和干预。其二,患者不承认有这方面的毛病。不肯吃药,甚至还跟医生吵:我肚子不好,你却说我心理有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心理社会因素和患者的人格个性越来越多地成为躯体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这类患者往往有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但体检和辅助检查却没有或很少有阳性发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身障碍患者。这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标准,同时由于传统偏见,患者对于精神疾病有耻辱感,不肯去精神科就诊,却选择了去综合医院不同的临床专科看病。
机遇二:提升消化心身医学认知,需要科普助力。
提高医生对消化心身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就是从生物医学模式的旧有诊治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转换医学模式中,我们不要用生物医学模式理念的惯性,看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问题。比如,临床上遇到医源性的应激很多,包括检查后的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都是癌变的前期。还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小叶增生都与癌变相关联。因为过分夸大癌变的可能,很多不该做的手术做了。所以,随着先进仪器的出现,我们怎么用好手中的武器,怎样鉴别临床上所谓的阳性结果,需要经验的积累,一位好医生绝对不要被临床化验检查的结果所左右。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专家吴勇军说,一个正常的细胞变成癌细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多久不清楚,但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癌很难鉴别的。但是,到底癌变率有多高?多长时间癌变?都说不清楚。所以,临床各种医生,对癌变可能性不要过分夸大。夸大会给病人带来慢性应激,导致抑郁焦虑,甚至会跳楼自杀。
我在采访专家中还了解到,慢性胃炎,50%以上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治好了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都会减少。但是不要过分夸张幽门螺杆菌癌变,否则带来的心理应激,导致的心身疾病比幽门螺杆菌的害处还要大。
一个位从事消化内科的医生朋友告诉我,临床上有一些癌症边缘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8年、10年并没有癌变。对我们有很大启示:癌变这个信息对病人来讲就是应激。应激时间久了,就会得心身疾病。他观察过很多患者,就出现所谓的神经官能症症候群。经验告诉他,医生应以激活内在动力为主体,解决病人的抑郁、焦虑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多鼓劲,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爱心胜良药,这比吃药还重要。
机遇三:科普中医整体观,契合消化心身疾病核心内容。
传统中医,是我国心身医学的一大特色。我们的先人,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对心理疾病有了认识,主张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中医认为,喜怒哀思悲恐等可“情志致病”,而注重医患沟通交流、辨证论治和心身同治等整体观念都与心身医学的理念高度一致,中医药治疗在心身医学治疗中,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在面对强大应激压力之下,心理防御机制和免疫功能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心身医学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利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挑战了生物医学模式下很多不完美的问题,可以解释和诊断治疗很多疾病。同时,推动了心身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重视治疗到心身治疗与关爱并重,从关心疾病到关心疾苦,从疾病局部观念向整体观念、从单一学科到交叉整合学科。
机遇四:科普互联网线上线下在诊疗心身疾病的独特优势。
如今,很多躯体疾病要依赖高精尖设备检查,网上诊疗多有不便。而心身疾病则不同,病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求诊,与医生充分沟通交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公众被隔离在家,更凸显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互联网可以通过心理门诊、远程会诊、线上科普等多种形式提供心身医学服务,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多年前,我就汶川地震后,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反应等心身医学疾病,曾采访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铁桥教授,他分析了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后指出,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受社会因素和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要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就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这种心理改变的社会因素。
他说,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这种关系有的明显,有的暧昧。 常见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三方面。疾病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情绪、应激是其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缓冲作用。对此,刘教授特别强调,对于有心身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给予心理治疗,使患者尽快康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食道裂孔疝患者就享受心身同治的礼遇,病人好得快,病床周转率高,多次获央视、新湖南和大众卫生报等媒体推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身医学作为应对心理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正在蓬勃发展。让我们临床与科普携起手来,弘扬人文医学,树立心身同治的理念,共同谱写心身医学的时代新华章。
(本文为湖南省消化身心疾病学术大会上讲演稿)

责编:涂诗卉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