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白衣将军姜齐贤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05 10:59:00

在娄底珠山公园里有一座老妇人的墓冢,在她的墓碑左右两侧各并立一大理石碑,其上镌刻着毛泽东题名的“国之贤母”题词和朱德手书的七绝诗。

这一切还要从她的儿子姜齐贤说起。

姜齐贤 ,1905年3月3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娄底镇花山街(今属娄底市花山街道办事处)一个小商家庭。家中有7个小孩,他排名最小,为了让子女们今后有出息,他的母亲姜刘氏多年省吃俭用,攒下钱将孩子们都送进了学校读书。姜齐贤从小就很聪明,入学后,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器重。1921年,考入了湖南湘雅医院护士学校。毕业之后,壮志满怀,进入了湘军当了一名军医,后来北伐战争爆发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直到1931年10月,姜齐贤所在的部队与红军交战,成了俘虏。姜齐贤其实早就有参加红军的念头,这次被俘,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机立断选择加入了红军,并为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带来了奇缺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1932 年,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姜齐贤,向他询问伤病员的救护情况,这是姜齐贤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样高级的红军首长,心情有些紧张。当得知姜齐贤是湖南省湘乡娄底人时毛泽东便用乡音说:“我也是湘乡人,我们还是老乡哩!”在旁的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告诉毛泽东:“他是国民党军队过来的,曾毕业于湘雅医科专门学校,在那边(国民党军队)是中校军医,现任红三军军医处长。”毛泽东听了很高兴,拍着姜齐贤的肩膀说:“好啊,革命不分先后嘛!你愿意参加革命队伍,走革命的道路,红军欢迎你。”接着,毛泽东又勉励姜齐贤:“红军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们要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你既然到了红军,就要努力为红军工作,把所学的医疗技术,全部应用于革命战斗,贡献于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的话,对姜齐贤是个极大的鼓舞,使他终生难忘。多次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生为共产党人,死为共产党鬼,革命到底不动摇!”

在他加入红军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便重新拟定了一套适应苏区红军需要的卫生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培训了900余名各类医疗护理人员,基本满足了全军团的需要,使红军伤病员能及时收容治疗。

1934年,姜齐贤跟随红军开始长征。当时他跟随的是我们的红一军团,负责部队伤病员的医疗、救助和中央首长的保健任务,凭着高超的的医疗技术和不怕艰苦的精气神,挽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在红军中,思想进步的人都想入党,姜齐贤自然也不例外,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国民党军俘虏,没有资格入党,心里很纠结。主席有一次和他聊天,得知他有这个心结,就笑着说:“谁说在国民党军队待过就不能入党了?你看朱老总、贺老总,他们都在旧军队待过嘛!如果你愿意,我来当你的介绍人吧。”1935年12月,姜齐贤正式入了党。1936年,经毛泽东提名,由姜齐贤负责军委总卫生部的工作,先后任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卫生部长。姜齐贤上任后,重新整编,组建红军医院和部队的卫生机构;扩建红军卫生学校,创办制药厂,大量收购和采集中草药,自制药品及医疗用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军卫生工作恢复到了中央苏区时的水平,并有所超过。同时,对历次战斗负伤的2800多名残废军人进行了妥善安置,后来还成立了八路军残废军人总医院。

从参加红军开始,姜齐贤就和家里人没了联系,直到1937年,姜齐贤才在武汉与哥哥重逢。 1938年,姜齐贤的哥哥来信,说让他回家一起为母亲过70大寿,可当时姜齐贤在陕北主持医务工作根本抽不开身回家,为此他非常愧疚和苦恼。一次开会时,毛主席听说了此事,说啊,你的母亲也是我们八路军的母亲,这寿必须过!随即让工作人员拿来两块红绸布,让林伯渠按主席说的,在红绸上写了“国之贤母”四个大字,毛主席则亲笔在右上方书写“姜母刘太夫人七十寿辰志庆”,在左下方署名“毛泽东敬祝”。朱德也挥笔在另一块绸布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斩尚戎衣”。并将这两块寿幛寄到姜母手中为她祝寿。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他不提倡祝寿,也很少为人祝寿,在毛主席的一生中,给人赠送寿幛,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姜齐贤曾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军委高级后勤学校副校长、教育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用一生深刻诠释了始终跟党走,革命到底不动摇的誓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大力弘扬。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娄底市委党史研究室 娄底综合广播 联合出品

来源:娄底史志

责编:邹娜妮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