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09 12:23:10
李渔村
岳阳市云溪区建军村七房李屋场,是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村落。
远在元未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畔摆开战场,农民李祖模携妻范氏,为避战乱,拖儿带女逃难到洞庭湖边,先落脚临湘上禾里,再迁云溪区桃李桥老屋场,三禾桃李桥松竹坡,选定织女抛梭佳地,渔樵耕读,子孙繁衍,到民国时发民为20多户人家的村落。
开山鼻祖李臣模在族中排行第七,屋场便以始祖命名为七房李,代代相传。
一
始祖
四百年来,七房李后人奉行百善孝为先。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不改变慎终追远、崇尚孝悌的传统。整个屋场始终孝敬父母、敬老尊贤成为被孝文化浸透了的古村。
族谱记载,始祖李臣模从江西流亡过来时,一双草鞋,灵牌附身(将祖宗的灵牌背在背上),逃难的艰苦岁月,即使抛家弃业,也不忘记将祖宗牌位随身带在身边。
李臣模是七房李开基立宅的始祖,也是这个古村孝文化的始祖。
因为奉行百善孝为先,漫长的岁月中,七房李家族和睦,子孙繁衍,耕读为本,农桑并立,到民国时期,发展为20多户人家,人丁兴旺时,上堂屋挂70条齐眉棍(练武棍)。
七房李家家讲孝道,人人行善事,蔚为风气。东堂屋和西堂屋都立有神龛和历代祖先的牌位。一年三大节,特别是年关,各家都备三牲祭品,在神龛前全家大小跪拜。三月“挂清明”,八月烧纸钱(名曰烧包),即使穷苦人家,一点也不吝啬马虎。屋场上有“烧纸田”之设,将好田划出一两亩,交人耕种,种田人以收获办“清明饭”祭祀祖先,算是专款专用。
二
孝子
东堂屋李国顺家境贫困,其父早已过世,娘生他时坐月子生重病,一夜之间双眼失明,瞎眼寡母半饥半饱将他拉扯大,母子相依为命,他对瞎眼母亲千依百顺,殷勤服侍。母亲晚年生活不能自理,国顺倒屎倒尿,从无怨言,直到送终。
国顺是东堂屋正宗传人,开山祖李臣模的大幅画像一直由他保存,他视为神圣之物,平时卷成长卷,收藏于大什柜中,过年过节则毕恭毕敬请出“圣像”,端正挂于东堂墙上,供全屋场人祭拜。族人称之为“拜七爹”,年年如此,一丝不苟。就是在抗战跑兵时,他将“圣像”包好背在包袱里,不得有任何闪失。
因为有国顺这样孝子为榜样,敬奉先人,孝顺父母,在屋场上蔚为风气。若有忤逆父母,对先人不敬者,则会受族规惩处。文革中国顺去世,七爹“圣像”也不知所终。
三
祖山
七房李屋场历代扩建,形成古堡式围屋,从东堂屋到西堂屋,晴不遭晒,雨不湿鞋。只有东西两处大门对外开放,社会不靖时,有自卫作用。
屋场左首山坡,是屋场的祖山,亦是历代先人埋骨之地。这坟山也有特别的讲究,充分体现敬奉先人的孝文化内涵。以开山祖臣模公和范氏祖母墓为中心,历代祖墓呈放射形铺排,一代接一代安葬,丝毫不能紊乱。此坟山历代视为神圣禁地,牛羊勿入,刀斧禁用。经数百年养护,古木葱茏,至今仍有合抱大树30多株。
四
包衣塘
先祖择基建屋时,在屋场前挖出两口山塘,称为上塘和下塘,形成玉佩悬腰的极佳风水。
这两口山塘,承接了十多里山丘的自然水,成为屋场上确保安全的风火塘。
信奉道教的先人,确认上善若水,将屋场上出生的新生儿的包衣(胎盘),都用一个大瓦罐装好,由父亲第一时间掷入上塘塘心,实行生命最初的亲水行为。近四百年间,凡是在七房李出生人,据族谱估算约2000多人,包衣(胎盘)都掷入了上塘之中,上塘就成了口口相传的“包衣塘”。有年塘水干涸,只见塘中瓦罐成堆,相壘相迭,蔚为壮观。
神圣的上塘——包衣塘,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更是屋场上每个生命的原点,人生最初的窝居。
五
建造蒲园——中华母爱园
七房李的李茶村一家,世代书香。曾祖李畴臣为湘军名将刘璈帐前主笔,襄助刘璈左宗棠南北征战,足迹遍陕甘澎台;祖父李昌離,是临湘县与吴獬齐名的大学者,平民教育家,创办岳群联师等学校,民国初期任临湘县劝学所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局长),父亲李韵涛终生教书,任云溪完小教导主任20多年。
李母卢蒲生克勤克俭,茹苦含辛养育了8个儿女,除大儿李农村在抗战期间染霍乱病逝于重庆,其余7人都卓育成才,其中有驰名国际的大气物理学家、有作家、热电总工程师等,都兢兢业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兄弟们深知,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高尔基语)。
2010年春天,在世的李氏兄弟相聚于岳阳大哥李茶村家中,回顾往事,怀念母亲,大家一致认定,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七房李人几百年来奉行的孝敬长上,慎终追远的孝德文化不能丢。在这个具有浓郁孝文化底蕴的古村,建造一座慈孝文化园,是有功于当代,泽被后世的好事。便以“皈依故乡,敬畏先人、感恩母爱、弘扬孝道”为宗旨,举全家之力,在上塘边动工兴建一个小型园林“蒲园”。其时的省委副书记文选德欣然命笔,题写了“中华母爱园”园名。
李氏兄弟都是年届耄耄的老人,主持其事的老八,其时也是70高龄。没有一个是商人,都没经济实力,全靠养老金生活。大家便节衣缩食,牙齿缝中省钱,竭尽财力人力,在本屋场乡亲支持下,建起园内主房“慈恩庐”一座,修建了大型文化墙,隽刻慈孝文化内容和当代名人题词,竖立了一座“人之初”大型石雕,又增建了“三多”木亭,绿化了院内地面。
蒲园的老物件
抗战的苦难日子里,逃难躲兵的途中,老母一边拖儿带崽仓皇逃命,见地上有鬼子打枪丢下的铜子弹壳,便立马捡起丢进布袋,一次又一次,积了一大罐。胜利后,她搬出弹壳,往地上一倒,哈哈大笑:鬼子晓得我有两个女儿要出嫁,这些弹壳正好打吊壶赔嫁。便请来铜匠开炉铸铜打了三把吊壶,两把作嫁装嫁了女儿,一把留家自用。回忆起来,是80年前的往事了。
时光在流逝,建筑在说话。它会告诉世人和后代儿孙,当年那几个年届耄耄的老人,在滚滚红尘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留住古村孝德文化的命脉,是怎样在奋力拼搏。那个同样白发苍苍的老八,怎样沐风栉雨从长沙赶到老家,每年往返数十次之多。到了岳阳,没有汽车,就搭摩的下乡,冻得双膝红肿,落下关节疾病。
寒来暑往,十年辛苦不寻常。时光流逝,蒲园已笑迎各方来宾,初显巨大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强有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今年5月区政府挂牌,确定为云溪区孝德文化基地以来,虽有疫情影响,前来参观研习的学生和各界人士日渐增多,云溪区文联、云溪一中的文化志愿者们,多次来园服务和研习。今年十月一个月内,进园研习的人数已超300人。
时光流逝,建筑在说话,蒲园在说话。它会告诉后代儿孩和来者,先辈们背井离乡、含辛茹苦经历的磨难,以及当年那几个白发老人,为传承古村的孝德文化而奔波的故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小说编辑室主任,编著宏富,颇具影响。责编的长篇小说、历史小说、散文系列约30多部。)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