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大基地”建设,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迈进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17 11:28:01

文/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符慧林 陆佳政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123455”的战略布局,将于“十四五”时期决胜建成“百强”大学。电气学院将紧密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电力人才的培养基地、电力科技的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迈进。

扎根行业,打造电力人才培养基地。 “十四五”时期,学院将面向行业需求、依托行业资源,实现师资人才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打造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十三五”以来,学院坚持“造峰连脉”,已培养出本土“长江学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一批学术精英和行业栋梁;“芙蓉学者”、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省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不断涌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于2018年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了“既有山峰、又见山脉”的人才梯队。“十四五”时期,学院将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引培并举,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卓越教学团队”培育计划、“学科后备带头人”计划、“青年英才”计划,实现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人才3人以上,青年拔尖人才5人以上;并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整体水平,引进和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人以上,到“十四五”末实现博士学位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双双突破70%。

培养德能相长的特色电力人才。学院将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引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的“大国工匠”。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指针,强化学生创新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基础扎实、成果导向、创新驱动”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为抓手,巩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争新增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力培育电路、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机等课程冲击国家级一流课程,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贡献度为目标,加强学位课程建设,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实现“优秀研究生论文”不断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践教学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撑学生科技竞赛成绩再上新台阶。

提质增效,打造电力科技研发基地。 “十四五”时期,学院将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进一步建设“大平台”、冲击“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优势特色组建科研“大平台”。学院将以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基础,紧密围绕行业热点,结合学科优势特色,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机制,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十四五”时期,学院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建成国内一流的百兆瓦级多电源协同控制综合能源实验及验证平台、“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湖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坚持质量优先攻关科研“大项目”。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和预研工作,改革绩效考核、人才遴选与职称评审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重大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高规格科研项目,取得更多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建立与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国际合作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推动“高峰”“高原”协同发展,聚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新基建、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深耕细作,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以上(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大项目”3-4项),到“十四五”末实现年进校科研经费8000万元,“高原”方向注入新的前沿研究内容,保持国内优势地位,“高峰”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升原创能力培育标志性“大成果”。学院已经呈现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3年不断线,省二、三等奖每年涌现新面孔的良好态势。“十四五”时期,学院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基础孵化、重点支持、交流推介、集体攻关的科技成果培育体系,依托各学科方向领军人才和省科技创新团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重点培育对象,进一步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建设科研强所大所,持续提升科技原创能力;破除“数量崇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论英雄”,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具有鲜明创新性的“大成果”价值导向,实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新突破。

学科带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科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机制。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3个学科与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及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以学科建设带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孵化是学院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交叉融合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瞄准“双碳”目标,抓住国家能源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以电气工程学科为核心,推动控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与其交叉融合,电子信息工程重点聚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交叉融合,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重点聚焦发电(常规火电和新能源发电)自动化交叉融合,凸显特色,互补提升。同时,面向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新基建等相关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未来电网和电工装备两大发展方向,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城市、5G的电力系统应用等重点学科方向加强建设,共同支撑电气工程学科达到B+以上水平,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并反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力争突破控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流学科带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孵化。学院将围绕国家对电力发展的新需求和阻碍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依托实验室孵化高新技术,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以及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重点推进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结构设计、灵巧机械手设计、智能感知与控制、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机器人在线取电和无线充电等诸多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年成果转化金额突破2000万元;重点推进配电网对地参数谐振测量技术、中性点经可控电压源接地技术、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技术等电网安全处置“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平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电气学院党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发扬学院优良传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三个基地”建设,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坚定奋斗。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