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着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24 18:26:13

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唐超文  毛卫国

置身两个大局,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上,材料学院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强”梦的奋斗目标和学校确定的“123455”发展规划,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创新在推动学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突出人才在创新中的根基地位,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人才强院战略、创新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共同发展战略),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内涵发展、必须坚持特色办学、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必须坚持文化引领),走出一条符合学院实际,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新路子,为学校全面建成“百强”大学贡献材料力量。

掣画发展蓝图,把牢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定盘心”。 材料学院党政班子多次专题学习研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统一思想,查找短板,精准施策。“十四五”期间,学院对标学校决胜建成“百强”大学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大学本质、弘扬大学精神、优化办学模式、推进创新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面向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在材料领域的重大需求,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集中力量推动特色学科方向高质量发展。努力突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科技奖励,新增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人才,力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第六轮学科评估达到B-,形成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设“创新、实干、和谐”的学院文化,不断完善学院治理体系,大力提升学院治理水平,建成在航空、航天、交通、电力、国防、新能源材料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发动机”。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引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与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围绕学院的学科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平台建设,加快引育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

促进青年教师发展成才。构建覆盖面更广、系统更趋完备的人才分类培育和激励体系。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生活和职业发展,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导师制度。通过学院帮扶、项目牵引、资深教授指导和融入科研团队等方式,扶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条件。疏通各类人才队伍职业发展通道,为广大教职工创造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实现与师资队伍的协同发展。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切实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难题。提高学院骨干和广大教职工收入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和薪酬增长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

培养创新型人才,找准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的“着力点”。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增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完善学科专业预警、调整、退出管理办法。一体推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双主体”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学院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完善内外结合、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推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个性化、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系统性好、集成度高、挑战性强的核心课程。着力提高学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科教融合、产学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网上与网下育人有效结合。建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综合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强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三全育人”模式。

突出学科建设,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发展的“竞争力”。 一是牵头深入推进材料学ESI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二是对标下一轮学科评估,全面梳理存在短板,形成年度建设任务清单,实施建设任务学院领导挂牌督办制。三是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建设前瞻性、战略性的组织谋划,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方向指导与制度保障。建设跨学科团队和平台,进一步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依托学校在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的传统优势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瞄准交通、土木领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需求,电力领域的新能源转化与存储新材料需求,组建交叉团队,推进材料科学与力学、化学和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材料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推动大材料学科发展。四是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优势特色。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电力、交通、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内新材料的重要需求,重点在高端装备先进涂层技术、能源存储与转换新材料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形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特色优势。

聚焦科学研究,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的“硬实力”。 一是改革科研管理机制。建立鼓励竞争和绩效导向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教师和学术团队承担更多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加强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二是走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瞄准湖南先进储能材料和电动汽车产业链共性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布局建设先进储能材料或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省级工程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重点型号需求开展协同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组织和聚集一流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先进涂层技术产学研用重点实验室。三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建设由高水平教授、中青年科研骨干和青年博士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根据科技创新团队发展需求和科研产出配置资源。四是围绕国家、产业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提升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与行业优势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

全面从严治党,为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理论武装,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并在决策中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教授委员会和工会教代会的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促进学院出台的各项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和公开。构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党建+”模式,形成党建+队伍建设、党建+人才培养、党建+科学发展等运行体系,凝聚全院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