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29 14:24:07
我老家宁乡县青山桥镇上流村水口山,是进包冲的必经之地。冶七阿公老屋场距我家仅300多米,解放前,因为家里一半田土山林和三间瓦屋,也在包冲,所以父兄挖土栽薯、扮麦子,插田扮禾,母、嫂摘茶,大都在包冲。1942年底,冶七阿公拄着木拐棍,由外孙喻果仁扶着,曾来到水口山,嘱咐我父亲:“你有四个好孩子,老大、老二可帮着你作田、作土、砌房屋,下边两个孩子,你一定要送他们去读书!”我父亲听七叔吩咐的,连连点头称“是,是,是!”过年后的2月,冶七阿公在包冲湾里因旧伤复发,脚毒开刀,流血过多而去世,家父梅子方奉族长、冶七公长兄梅凤笙之命,坐账台张罗一切,我跟着跪跪拜拜,脑海里有朦胧印象。5岁半,我跟着大伯长孙开始看牛杀草,也常在包冲进进出出。家人在包冲劳作,口干了,都喜欢进冶七阿婆和石元姑家讨茶吃,我觉得她们都很慈祥、热情。1945年冶七阿婆亡故,我已读小学一年级,顶块白孝布,跟着父母去跪拜,石元姑和儿女们哭得死去活来,我至今都记得。1946年,治七阿公长女石元带着儿女回高山夫家喻姓屋场,冶公包冲屋场就由继子亲侄梅竟希一家居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竟希之子树仁拆除旧屋建造了新房。21世纪农村面貌大变样,树仁之子定杰在外打工赚了钱,在冶七公故地建起了一栋豪华的洋房。时世巨变,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这也许是百年前梅冶成烈士等这些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吧!是的,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 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冶公在天之灵若能看到新世纪、新农村、新农民,生活如此美好,不知该多么欣慰!
1999年12月,我从岳麓书社退休后,由于工作时一心只想多出书,出好书,自己多写作,过于拼搏,导致低血压加冠心病,两年多不能看书动笔,经中、西医治疗稍有好转后,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连续奋笔四载多,创作了136万多字的历史文化小说《潇湘梅》,其中第二代主人公梅雅诚,人物原型就是七阿公梅冶成。
前几年,我又多次回到宁乡和冶七阿公九十来岁的外孙喻果仁长谈,再赴县城,在档案馆查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很多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手写的回忆资料,内中有很多都涉及他们的老师梅冶成,我逐一笔录积累下来,再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材料,经反复研究,去伪存真,多次修订,在我82岁的时候,终于写完了这本近十万字的《梅冶成烈士年谱》,意图在于告诉世人,前人栽树,后辈乘凉,今天我们有如此安详和平、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拼搏,打下了这个红色江山才会有的!这些先烈,有的轰轰烈烈,有的默默无闻,甚至无人传知。所以我才绞尽脑汁,克服身体多病,尽心尽力写作出这个薄薄的烈士年谱来。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伟大导师列宁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们不应忘了历史和历史人物,在今天,应该还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印制此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精心编辑、审读;梅定杰、林立华和湖南梅氏宗亲会热情出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梅季坤敬笔
2021年6月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