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即吾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05 17:58:43

郭菁

梦随风万里。2021年8月31日,气温依然是酷暑难当,我随“三区”支教队的队伍,来到革命老区—平江,被分配在浯口镇四丰小学,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3次支教之旅。

四丰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美丽的汨罗江边。学校紧邻平伍路,交通便利;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新建的教学楼宏伟气派。

听说有支教老师来,校长早早地就在学校办公室等待着。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们正缺英语老师呢。”接着他给我安排住处,并细心地给我准备好生活用品。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五年级的英语。

由于人生地不熟,初来乍到,我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开学第一周的工作确实有点忙乱。同我搭班的彭老师热心地帮我理清头绪,四年级的班主任毛老师也及时地提醒我班主任要完成的各种事项。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浯口镇属于典型的山区,田少山多,经济收入有限。班上45个孩子,坐校车上学的有27人,分别来自离校较远的茶山、乐才和九丰3个村,最远的孩子每天往返学校需要2个小时。班里将近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很多年轻人成家之后都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还有部分是因为家里贫困,女方扔下幼子远走他乡或再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班级情况,开学的第二周我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全面家访。

在学校吃过晚饭,暑热还未褪去。为了解决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我邀上彭老师出发了。

山头斜照却相迎。青翠的山林,饱满的谷穗,沿途可见孩童在门前嬉戏,大人在田间劳作,夕阳映照下的山村处处皆风景。村级路向大山深处延伸,我们也逐渐没入山林。

我们去了离校最远的茶山村,家访对象是吴政宇同学。沿途彭老师就给我介绍了该生的基本情况。这个孩子学习不错,聪明,反应快,数学特别好,还考过班里的第一名。看到我们的到来,奶奶连忙把还在地里干活的儿子叫回来,和我们围坐在一起。聊起孩子的上学情况,朴实的家长说:“孩子离校很远,每天5点多就要起床洗漱, 6点出门去路边等第一趟校车,路边没有站牌,刮风下雨时毫无遮挡,打湿衣服是常有的事,只能多穿一件衣服,到校再把湿的脱掉。”我问坐在旁边的吴政宇:“冬天也要这么早吗?”他揉揉鼻子,腼腆地点头。“天还是黑的,怕吗?”他摇摇头说:“不怕,习惯了。”爸爸在旁边看着他,微微笑着,没有太多言语,只说:“要好好读书,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以后考个好大学。”这时,旁边跑来一个三四岁的娃娃,趴在吴政宇的身上,奶奶说:“这是个弟弟,还有个更小的抱在手上。”我问吴政宇;“平常是不是还要照顾弟弟?”他点头说:“有时爸爸妈妈忙不过来时会帮一下忙。”我打趣地问:“烦你弟弟吗?”他笑着说:“有时候很烦,但他不懂事,长大就会乖了!”勤劳朴实的家人,懂事的孩子,在聊起这些时,语气非常平淡,没有对生活和学习的抱怨,只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彭添为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这个“小不点”。作为新来的班主任,我不熟悉情况,班级的很多事情都是他告诉我的。思维清晰,口齿伶俐,性格阳光是我对这个孩子的第一印象。第二天他的一个小小举动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当时是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他作为值日生坐在讲台前带操,看我进来连忙起身让座。当时我想,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真好,孩子的父母平常一定注重言传身教。

当我踏进他家时我愣了一下,家里除了几件必要的家具,就是满墙的奖状。家中只有他和奶奶,奶奶身体似乎很不好,一直倚靠在沙发上,桌子上除了孩子的课本就是药瓶。我随手拿起一瓶药看了看,竟是抗癌药。我们的到来,让彭添为很开心,他跑前跑后地给我们泡了两杯茶,细心地在里面加了很多芝麻和豆子,又跑到里屋翻了半天,拿了两瓶酸奶递给我们。我问起孩子的父母,奶奶说儿子儿媳早离婚了,彭添为跟着爸爸生活,在农村没稳定收入,家中小孩要读书,老人要看病,孩子爸爸出去打工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一下,平常就和孩子视频一下。和奶奶聊这些时,孩子就坐在旁边,偶尔还会补充几句,很平静,只有说到爸爸国庆节会回家时,孩子的眼睛才特别明亮。除了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我再也说不出其他的了,这满墙的奖状就足够表明他的努力与坚持。

润物细无声。家访回校的路上,玉兔东升,月光皎洁,秋夜微凉。我心里塞得满满的,有心疼,有敬佩,有欣慰,也有释然。心疼于这些孩子没有优越的求学环境,敬佩于这些孩子欣然接受环境的态度,欣慰于孩子们逆风飞扬的坚持,也释然于孩子们的纯真和阳光。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们“飞”出大山,去看看更加广阔的天空!

搁笔之际已是深夜,窗外有秋虫在低吟浅唱,皓月当空,月华如水。身处他乡的我似乎并没有“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在这异乡的夜晚,我的内心丰盈而宁静。这,便是所谓的“此心安处即故乡”吧!

责编:徐典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