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16:41:50
黄邦伟,1958年生,长沙人,湘菜大师、中国烹饪大师,师从湘菜泰斗王墨泉,17岁学厨师后一直在玉楼东(曾名长沙实验餐厅)工作至退休。

和黄邦伟大师约在伍厚德堂IFS店相见,临退休前,他就收到伍厚德堂的邀请来担任顾问。几道简单的小炒正是他的“工作餐”——既是工作也是午餐。他用筷子轻巧地将菜拨开,指着碗底诱人的油亮汤汁,“一般炒菜最好带点芡汁,油、汤融合得当的‘油汁’是湘式小炒的精华。这一碗不错,但油可以再少些。”说罢品尝鸡肉,“肉也可以更嫩些,稍微有点老。”记者也尝了一块鸡肉,觉得味道挺不错。黄邦伟表示,人都会有惰性,厨师也一样,所以标准只能从严,整体出品的质量才能保障。
“做事想多一点,准备提前一点”是黄邦伟的工作习惯,这得益于他从小学厨的经历。1975年,省内招收200人作为外交部委培的厨师,17岁的黄邦伟成为长沙地区50个入选者之一,进入长沙饮食公司旗下实验餐厅(即玉楼东前身)学厨,师从当时的青年厨师翘楚王墨泉。“那时候我17岁,我师傅也才30出头”,好学的农村伢子黄邦伟遇上了未来的湘菜泰斗,两人都干劲十足。玉楼东一直以来号称湘菜“黄埔军校”,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学习氛围浓郁,尤其重视基本功磨练。学徒三年期间,黄邦伟跟随师父从和煤、打杂到配料、水台全都学遍,切、配、炒也都掌握娴熟,更学会了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格。
从西非到南美,严谨细致作风不改

黄邦伟几乎整个厨师生涯都献给了玉楼东
这令他的厨师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受益匪浅,尤其体现在他的两段出国工作经历中。1991年,黄邦伟赴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黄邦伟刚下飞机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浪惊到,“这里比长沙还热!”自然环境不佳,工作压力也很大。当时大使馆内就2位厨师,不仅要负责20余人的日常饮食,还要应对不时的外交宴请。外交宴请事关国格,规矩极多。黄邦伟便将海参等常用食材提前制备,对一些常见的客人喜好和菜单也都有针对性准备。有备无患自然得到了宾客和使馆同仁的一致认可,“黄师傅还是靠得住”,他后来几乎包办了使馆内的宴席接待。
2001年,黄邦伟又被派往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他9月4日接到通知,7日就要离境赴委。时间如此紧促,不过他早就把出国所需列好清单,然后委托亲朋好友分头采买,短短一天就将自己和妻子两人所需都准备得当,然后有条不紊地前往南美。2002年,袁隆平院士赴委内瑞拉,我国使馆接待。大使特意嘱咐黄邦伟,“来了老乡更要拿出看家本事”。黄邦伟为了让袁老在国外尝到湖南味道,就把培根巧妙处理后当腊肉炒给袁老吃,得到了袁老好评。
因看淡而平和,口碑品性业内闻名

黄邦伟(左一)在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工作时接待过“半个老乡”袁隆平院士
“我在玉楼东整整43年的厨师生涯,没有被领导讲过一句重话。”黄邦伟表示,他从厨一辈子虽然没赚到太多钱,但是人格受到了尊重。这不仅因为他技艺出众,更因他为人处世的宽仁。黄邦伟在技术上要求严格,但是他对事不对人,无论对上司还是下属皆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行业里我不爱争,更不会去贬低人”。他认为人都有优缺点,做好自己就行,其余多想也无益。这份淡泊反而让他在业内颇受好评。

这从他收徒就能窥见一二。他收徒不多,总共才三十来位,目前还在餐饮行业内打拼的不过十余位。但徒弟中精英不少,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湘菜大师许璨和刘晟。许璨大学毕业后进入玉楼东,便师从黄邦伟。作为湘菜泰斗许菊云的儿子,许璨学艺反而更低调踏实。黄邦伟也倾囊相授,师徒颇为相得。这样来自同行与后辈的认可在他整个生涯中屡见不鲜,“中华老字号”玉楼东见证了湘菜的兴衰变化,也见证了黄邦伟平和却充实的厨师生涯,见证了一段43年的技艺钻研史。
如今,已经退休的黄邦伟对时下一些年轻厨师颇有微词,“现在条件这么好,后生们的基本功却很不扎实,挂糊、上浆、勾芡都搞不清白(清楚)。不少人还缺乏耐心,菜刀都拿不稳就想上灶。”他表示万事万物都需要探究和学习,“我现在都还在学习,比如手机拍照就有很多讲究”。他边说边用手机拍摄记录菜肴品相,然后便叫来主厨交流问题,言辞灼灼但神态平和——就像他手机里满是菜品图片,朋友圈却始终都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责编:蒋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