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浩气壮名山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10 09:38:00

千秋浩气壮名山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俯瞰岳麓山。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尾峰,海拔不高,只有300.8米。但若是站在人文的角度来看,它当之无愧是湖南的“最高峰”。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高僧竺法崇建立第一座佛教寺院始,17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不熄、造山不止。尤其是110年前,辛亥年打响的那一场革命,把这场湖南人文“造山”的运动推到了颠峰至极的高度。

在《湖南与辛亥革命》一书中,记录有湘籍辛亥人物1284人,其中以岳麓山最为集中。据统计,岳麓山上有近现代名人墓葬和遗址80余处,其中辛亥革命人物墓葬及纪念遗址34座,黄兴、蔡锷、蒋翊武等69位辛亥革命先驱长眠斯山。英勇悲壮的事迹、高大雄伟的墓碑、庄严肃穆的墓庐、感人至深的挽词,彰显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使命精神,诉说着湖南人注重气节、勇于献身的豪迈气概。岳麓山与辛亥革命的渊源之深刻、联系之紧密,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实数罕见,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革命结缘最早。岳麓山与辛亥革命党人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重阳节。“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了“浏阳二杰”谭嗣同、唐才常先后殉难。他们的流血牺牲,让敢于抗争的湖南人开始意识到,腐朽的封建统治已没有办法实现中华振兴的能力。于是,在新化秀才谭人凤的组织下,湖南地区的革命党召开了“岳麓山重九游山会”,在云麓宫前的空地上,全省20多个地区的会党以“抱部落主义自雄、壮大革命力量”为目标,首次建立了革命的领导机关和联络机制,使集体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大业”初具雏形。

(图为岳麓书院。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二是人物题材最丰。岳麓山因岳麓书院治学千年弦歌不绝,而被贯以“文化圣地”之名。1906年,以禹之谟、宁调元等为首的同盟会人,组织长沙万名学生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遭到了以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为首的封建湘绅旧势力强烈阻挠,在官府的高压打击面前,禹之谟等人意志坚决、毅然前行,最终赢得了场民主斗争,在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中取得胜利,被毛泽东誉为“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自刘道一始,各个时期牺牲的湘籍英烈骸骨逐步被迁葬或埋葬到岳麓山,至1949年国立湖南大学任凯南结束,参与各个重大时期革命斗争的湘籍烈士、教育家、科学家共有66人。新中国成立后,辛亥先驱唯有一人得以入葬岳麓,他就是被毛主席誉为“湖南的一面旗帜”的谢晋。

三是名人寝陵最多。自古英雄,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为辛亥革命付出生命的众多先驱,大多得以厚葬麓山。他们有“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辛亥领袖黄兴,“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护国元勋蔡锷,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以死劝诫国人的“蹈海英雄”陈天华,湖南首任正副都督“十日千秋”焦达峰、陈作新,“侠骨千秋”的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同盟会“第一烈士”刘道一,首创“中国公学”的姚宏业等等,其中蔡锷、黄兴去世后的葬制及规格更是震撼人心,中华民国政府更是颁发《国葬法》,为之首开国葬先河。

四是功绩彪炳千秋。武昌起义前,领导和发动的萍浏醴、戊申广州、钦州、防城、镇南关、黄花岗等十余次重大武装起义,湖南人都是革命中的的主力,黄兴更是“无役不从”,虽然屡受挫折、身受重伤,但他始终信念不倒。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终于在湖南人蒋翊武、刘复基的指挥下爆发,湖南率先成为响应之省,使革命最终成“燎原”之势,为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之后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中,湖南人再次担当主力,扛起了斗争的大旗。

五是德冠古今。辛亥革命中,孙中山领袖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早期在同盟会内部曾两次掀起倒孙风潮,是黄兴等湖南人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孙中山领袖地位。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开会选举黄兴为大元帅,主持组织临时政府,黄兴甘当配角,静候孙中山回国,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焦达峰督湘十日,明知身临险境仍以大局为重、派主力增援武昌,最终因守护力量薄弱,在都督府前的旗帜下浩气凛然、英勇殉难。蒋翊武革命功成身退,力辞北洋政府高官厚䘵,一心谋划振兴实业。在宋教仁遇刺后,蒋翊武为维护共和民主,首倡“二次革命”,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蔡锷治理云南时率先垂范,带头降薪、祛除旧弊、发展经济。“护国战争”时,蔡锷与唐继尧相互谦让云南都督职位,被传为政治佳话。

(麓山景区,缆车穿行在红枫林中。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由湖南人主导和参与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数年后,被誉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在岳麓山下孕育,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组织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十年后诞生,此后在湖南这片革命的热土上,涌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何叔衡、向警予、杨开慧、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粟裕、萧劲光、陈赓等一大批共产党人,他们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建设新中国大业,正是对辛亥革命未竟之业的全面推进,他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一百多年前,为民族独立富强作出伟大抗争的烽火硝烟已如烟飘散。一百多年后,长眠在潇湘故土巍巍麓山上的先驱先贤们将与历史长存。

文/刘赞 岳麓山风景管理处副主任

责编:周杨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