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网 2021-09-14 17:50:37
《最后的前线》:俄罗斯战争片的“无技之巧”与“以形赋意”
“俄罗斯电影周”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分别于9月6日、9月7日在北京、长沙开启,本次电影周共有6部俄罗斯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展映。《最后的前线》作为长沙站开幕式的展映影片,虽为常规的线性叙事与写实影调,却达成了非常规的艺术效果,是为“无技之巧”;其以成功的形象塑造传达出深刻的反战意蕴,是为“以形赋意”。
“无技之巧”:常规叙事与非常规效果
《最后的前线》基本遵循线性叙事的逻辑,将3500名军校学员与苏联军队誓死守卫伊林斯基防线的真实事迹搬上银幕。相较于近年出现的好莱坞战争大片在创作技术上的求新求变,如《敦刻尔克》的非线性叙事,《1917》的长镜头拍摄与呈现和《灰猎犬号》的强化叙事节奏等,本片并未刻意追求新奇的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而是依托常规线性叙事,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将叙事内容与话语有机结合,用常规的讲述展现出非常规的艺术效果。
电影以12天的阻击战为主线,将叙事焦点对准初出茅庐的军校生,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先遣部队与三道防线上相继发生的战况。影片将士兵牺牲的惨烈、互诉衷肠的温馨、短暂胜利的喜悦交替罗列在时间线上,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一方面,敌我装备的差距、战士的不断牺牲、增援时间的未知等渲染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另一方面,影片也设置了一些黑色幽默性质的桥段,如瓦西尔科夫与战友帕霍莫夫间的“生死”交流,大尉与士兵在炮火掩护下抢夺德国军官菠萝,士兵将敌军劝降书作为特殊“通行证”等等。这些情节在表现士兵乐观无畏精神的同时,中和了电影沉郁悲壮的情感基调,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片尾援军来临之际,拉夫罗夫和玛莎在撤退战中的牺牲成为全片的核心高潮点。对敌军坦克的最后一击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军事演习,拉夫罗夫等人位置完全暴露、手榴弹即将爆炸、女友就要在眼前牺牲,这一生死抉择的场景使得影片达到了情感抒发最高峰。
与此同时,本片具有较强的写实影调。相较于某些大制作大投入的特效战争大片强调视效奇观,大量运用数字化技巧展现大场面特效,本片则选用了近似前苏联经典作品《战舰波将金号》的写实主义风格,以冷峻的写实风格传达热切的报国情怀,以真实的战斗场景表现惨烈的牺牲群像。
全片灰冷阴郁的色调与惨烈悲壮的战争氛围相契合,即便是校外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短暂和平景象,也在阴暗天空的笼罩和校长的注视下显得危机重重。电影追求真实的影像表达,除了高度还原“服化道”外,对战场的断壁颓垣、士兵的殊死鏖战等场面呈现也力求接近历史真实。质朴的写实主义与电影的小人物群像叙事手法一致,在或激昂或悠扬的配乐中,《最后的前线》重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与悲壮。
“以形赋意”:小人物群像与反战意蕴
反对战争与珍爱和平是战争片永恒的主题,本片宣扬这一主题的方式主要在于成功的形象塑造。影片由宏大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切入,巧妙设计了几组核心角色,在残酷的战争中分别生动地呈现了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忠诚,使观众由情境入心境,达成移情与共情,体会到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危害,也更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电影以军事演习开篇,从炮兵学校的生活日常起笔推进故事进程,在交代战争紧张形势的同时,也不吝啬于将笔墨放在本片主角——一批初出茅庐的年轻军校学员身上。影片通过描写拉夫罗夫以花换笔、情敌为爱大打出手、拉夫罗夫为追击敌人擅离职守等情节,刻画了青年士兵们天真浪漫、热血冲动的性格特质。而随着战事愈发激烈,勇赴战场、慷慨就义的年轻学员们更表现出勇敢赤忱、无畏牺牲的可贵品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立体的人物塑造使历史中的青年英雄们“活”了起来,让观众得以走近他们并与之共情。
影片采用群像叙事,男主角拉夫罗夫在受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隐身”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几组具有代表意义的角色。激战正式开始前,情侣遥望无声告别,父亲将战争说成演习的善意谎言,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叮嘱,战友间关于罗宋汤的约定等,影片以组别为单位,在叙事线索中逐一埋下伏笔。随着故事进展,挽回未婚夫生命的希丝姬娜转瞬便牺牲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帕霍莫夫只能攥着挚友的眼镜默默缅怀,为战友报仇雪恨后正畅想未来的斯拉维克被子弹击穿。生死考验在角色身上不断反转,体现出战争无常的同时也寓意着爱情、亲情、友情的美好被战争一一湮灭,战争的残酷性进一步被凸显。
影片试图通过台词对战争本质进行直接探讨。出征路上写日记的廖表达了青年战士捐躯报国的坚定以及对人生苦难的困惑,年轻军医向前辈请教西班牙是否美丽,其沉默是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无休止战争的疲惫,而斯拉维克母亲的质问则无情地揭露了这场战争的真实面目——“这是战争吗?这是大屠杀。”影片结尾处,鏖战归来、战绩颇丰的军校学员成为了合格的军人,但他们身上的累累伤痕、麻木的神情、骤减的部队人数无一不昭示着战争对人类的摧残。本片以青年奔赴生死防线这一富有戏剧张力的情境入手,回望反法西斯战争中前苏联战士付出的血与泪,使观众再次深刻体会到战争之罪恶与和平之珍贵。
《最后的前线》以常规而成熟的叙事技法、对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群像的细致描摹以及对英雄先辈的浓烈情感,讲述了一部悲壮的战争史诗,从世界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值得深思的战争类型片。(作者 刘库 谢羽翎)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艺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