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T34——俄罗斯战争电影中的男子气概

  湖南文艺网   2021-09-14 17:51:30

猎杀T34——俄罗斯战争电影中的男子气概

男子气概(Machismo)通常用于描述男性特有的性格与气质,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讨论。例如我国读者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部描述男性坚强性格、气质的小说。然而近年来,男子气概却呈现低迷的势态。在“男色消费”下,男性逐渐向女性化演变。颜值更好看、性格更阴柔的男性比“传统男性”更受欢迎。9月8日,新华社刊载一文,坚决抵制“娘炮”、“耽美”等文化现象,这让社会舆论对两性权益、问题的探讨变得更加激烈。

电影《猎杀T34》是一部围绕坦克T34以及前苏联军人反法西斯的战争电影。主角们通过个体的人格魅力、人与团队的合作、人与机械的配合共同建构了俄罗斯电影中的男子气概。

1、铁血荣耀的个人形象

电影通过3次战斗塑造了主角尼古拉(亚历山大·佩特洛夫饰)的男子气概。

第一次是小村庄的反围剿,尼古拉三言两语便指出坦克小队的备战纰漏,展示了其扎实的军事素养,对战斗环境的分析和对战备资源的利用也反映出其优秀的战斗能力,如此,坦克小分队才能够仅凭一辆坦克全歼敌方坦克。这个片段颇有些“俄罗斯战狼”的味道。

第二次是在集中营中,主角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智慧。在围猎计划实施后,主角步步为营,抓住唯一的逃亡机会。突围、补给、反击,尼古拉以冷静的头脑和缜密的计划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第三次是坦克决斗,这里展现出了主角的个人荣耀。这种借鉴骑士决斗而来的坦克决斗是对主角男子气概的终极诠释。尤其是主角决斗胜利后,德国军官对他的肯定,更是赋予了其决斗成功者的姿态。

2.刚猛浪漫的团队形象

在尼古拉两次组建的坦克小队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队员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战斗好手。第一组坦克小队中,炮手是一个热爱手风琴的战士、装填手是一个性格敏感的话痨、驾驶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中年大叔。单看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具备什么战斗力,然而在驾驶坦克作战的过程中,他们却像一把尖刀,快准狠地刺进敌方的弱点。第二组坦克小队中的战士一开始更是斗志全无,但是随着逃亡计划的逐步实施,这些战士逐渐拧成一股绳。在山谷休整的夜晚,主角提议抛弃坦克,就地解散,这些一开始想要放弃的战士们却以为国捐躯为信念,坚持继续战斗。车长询问谁能去炸坦克时,炮手毫不犹豫地说:“除了我还有谁?”明知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死路,炮手却依旧笑着回应大家的祝福。

对团队成员的描绘还体现在坦克内的交流上。在逃亡过程中,接女翻译、小镇补给等桥段中,有大量的插科打诨式台词,体现出小队成员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坦克内挂上圣母像、换好崭新的衣服也是他们重拾信心的体现,同时也缓和了战争带来的精神压迫。

但影片对团队群像的建构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时会过度地将苏军骁勇善战的战斗形象建立在德军的弱智迂腐上。例如德军会十分注重形象管理,却不会认真检查战车的情况。两次坦克大战中,德军坦克驾驶员的战斗力都很低下。

3.人机合一的协同形象

通常人们视机器为人体的延伸,对机器的操控也常见于战争、科幻题材的电影中。如著名动漫《高达》有“是男人就要开扎古”的观众共识,还有《环太平洋》中,技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驾驭人类最高科技结晶的设定。人机关系、人机协同绝对是现代乃至后现代关于人的重要论点。

炮弹上膛、炮塔转向、驾驶挂挡,这些都需要极高的力量才能操控,所以战车主要由男性战士驾驶。这些操控机器的画面,潜移默化地构建了男性的社会地位。

T34坦克跳起天鹅湖,是对男性气概又一次极致表达。冰冷的战车与优美的天鹅湖相融合,赋予了坦克——这一国家机器暴力的美感。而在影片其他地方也有大大小小诸如“天鹅湖”的桥段,如通过数数判断敌方坦克炮击的时间差,躲避炮击;通过计算敌方坦克转向时间,找到逃生的方向;还有通过延时引爆,击中敌方坦克底盘,巧妙地击毁坦克。这些都是对机器精准操控的体现。

综上所述,《猎杀T34》通过三种方式构建的男性气概,对我国新时代下塑造健康、积极的男性形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国内影视作品对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塑造更多的从个人品德、专业素养方面去考虑时,或许就能摆脱唯颜值、唯流量的审美方向。(作者 李佳龙)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艺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