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对于醴陵瓷而言,“分水”的意义何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27 15:11:02

文丨熊云

我私下里认为:中国绵延千年的陶瓷绘画艺术的“分水”技法,至今为止出现了三次颠峰时期,且容我细细道来。

百世流芳的“清康熙中期的青花分水” 

 清康熙中期,青花发色靓丽,分水技法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最顶峰。可谓是“料分五色”、“青花五彩”。此期青花珠明料制炼极精纯而不晕散,亦无铁锈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应手,令人心弛神往的“翠毛蓝”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此分水技法至康熙晚期即已衰退。

清康熙 翠毛蓝山水人物笔筒 故宫博物馆藏

清康熙 青花海水双龙纹大瓶 故宫博物馆藏

独步天下的王步  “青花分水写意技法” 

 在景德镇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1898一1968),以豪迈沉鬰的气势,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结合,他开创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了他独特的的王步流派。王步的“青花分水写意技法”以一己之让景德镇的青花分水再一次霞光万丈,傲视群雄。

王步 青花釉里红天圆地方瓶

王步 青花釉里红天圆地方瓶

王步 青花釉里红方器 《蔬果》

开山立派的“醴陵釉下五彩分水”

醴陵近百年来陶瓷文化异军突起,与醴陵新生的一种陶瓷文化 一“釉下五彩”是分不开的,它突破了千百年来釉下单一彩绘,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使高温釉下彩瓷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釉下五彩问世以来,早期有分水,刷花,写意等等表现形式。勾线“分水”技法成为醴陵彩绘的一个主要辨识特征,彩绘时用墨勾线,烧成后墨迹挥发,呈白线彩色纹样的技法为醴陵首创,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已近百年。

1906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扁豆双禽瓶》便是采用此法。

因为釉下五彩颜色丰富多彩,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等分水技法,使之画面装饰性更强,更加丰富多彩。

近年来在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逐步从工整细腻的中国工笔画式的章法和画法中扩展到写意或兼工带写的表现形式,老一辈如林家湖,邓文科,熊声贵,陈扬龙,邓景渊,李小年,温月斌,佘华等,新一辈更是人才济济,数不胜数,技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在色彩运用和调配上,更趋于和谐统一和素雅含蓄,使釉下五彩品味更高。

分水,说白了就是“用一支分水笔,沾点料水,一笔下去,让坯体吸干水分,颜料附着在坯上。一个有心人只要愿意学,一两年便可以成为一个熟练的分水工人。然而一个工艺美术师必须身怀各种各样的技法,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品。

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我们从笔墨,构图,色彩,气韵,意境等综合因素去欣赏,殊不知这些都是要通过艺术家的手,用各种各样的“技”表现出来。不要说工艺美术,就是国画里面的工笔画,设色技法讲究“三矾九染”,线条也有“十八描”法。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如陆俨少的“勾云勾水” 、傅抱石的“抱石皴”、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无一不是艺术创造所依托的 “技”,这就是“章法”。

醴陵的“分水”技艺独步武林,使“分水”成为醴陵经典而特有的釉下彩绘技法。感谢千百年来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让醴陵的陶瓷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脉络与继承,再靠我们的双手传给了下一代,使之生生不息。醴陵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陶瓷艺人,他们的艺术生命里镶嵌着共同的基因,相通的气息,它给我们带来了文化自信。

百年前醴陵釉下五彩的精品力作:

清宣统三年 《扁豆双禽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醴陵陶瓷博物馆藏

《花卉葫芦瓶》釉下五彩分水技法 湖南省博物馆藏

《雪松群鸡瓶》釉下五彩刷花技法 清宣统元年制 醴陵陶瓷博物馆藏

醴陵1956年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恢复釉下五彩后的一部分老艺人的作品:

吴寿祺风格作品

林家湖作品

邓文科作品

邓文科作品

陈扬龙作品

李小年作品

温月斌作品

佘华作品

把一个技法的运用去归纳分类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算是另类归纳法了。

我的父亲熊声贵一生作品众多,“分水”这个技法从始至终贯穿了他一生中的艺术创作的运用中。他在吸收醴陵釉下传统分水技法的同时,突破了釉下分水工艺的局限性,借鉴传统国画的绘画技法用分水表现出来,使作品脱离“匠气”,达到“文人瓷画”的意境之美。这是他对釉下五彩“分水技法”上最大的贡献与突破。

 “至广大,尽精微 ” 是徐悲鸿先生提出的美术理论,如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意思是绘画要有博大的艺术气象,同时更要有精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是好的艺术。 我的父亲经常提醒我们,搞艺术“宁拙毋巧,宁丑勿媚”,这何尝不是他对艺术的思考与践行呢?

《凤纹》蓝彩西子罐

《凤纹》玛瑙梅瓶 湖南陶瓷研究所陈列馆蔵

《飞天》蓝彩挂盘


《鱼儿乐》笔筒

《秋意》薄胎碗

《秋意》薄胎碗另面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