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年湖湘㉖丨馆(所)长荐宝:神秘兽面,从远古到今天

龙文泱,周子茜,石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03 12:39:45

整理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康琳

名片设计丨周子茜

【推荐文物】

“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

152号选手:卷眉滑石兽面(点击投票)

西汉

高22.5、宽22厘米,重1691克

1978年出土于怀化市溆浦县马田坪汉墓

馆藏怀化市博物馆

【推荐理由】

卷眉滑石兽面由一整块厚约1.5厘米左右的滑石板雕刻而成。整体造型怪诞、面目表情狰狞,其基本特征为:高冠、双角、人面、卷眉、鼓眼、阔鼻、宽嘴、露牙、无下颌。

在面部可见若干圆形穿孔,个别孔内残存铁钉锈痕。背面无刻划纹饰,有切割痕迹。

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硬度较低,易于雕琢,以白色和米黄色最为常见,具有似玉的滑腻感和光泽度。因此,在我国古代常被作为玉的替代物来用于制作随葬品。其器类多仿造礼器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等。

滑石器作为随葬品,在湖南发掘的汉墓中屡见不鲜。在已发现的众多品类中,以滑石兽面最为罕见,且目前仅见于湖南极少数地区。其中,怀化市溆浦县出土的滑石兽面数量居全国之首、风格最为独特。

兽面,亦称“吞口”“鬼脸”。1978年,溆浦马田坪汉墓中一共出土了14枚滑石兽面。

根据出土时位置判断,这批滑石兽面几乎都位于墓主棺椁头挡处,不与其他器物混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其面部均有穿孔且部分留有铁钉痕迹,推测应钉于棺挡之上,其作用可能与镇墓驱邪、庇佑死者有关。

从出土地区和造型风格来看,滑石兽面无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种地方特色甚至可以追溯到7800年之前:怀化市高庙遗址中出土的白陶器器表上存有构图成熟完整的獠牙兽面纹饰。其面目可怖,獠牙外露,与汉代滑石兽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陶簋(局部,高庙遗址出土)

怀化是巫傩文化的主体地带,也是巫傩文化保存完好的“富矿区”。 现在仍活跃于怀化民间的多种传统傩戏,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兽面纹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傩戏、 沅陵的辰州傩戏等被称之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二者均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溆浦傩戏、会同傩戏“杠菩萨”等,均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今天仍然被世人传承保护着。

(辰州傩戏。网友“冷如霜” 摄)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参与者在进行表演活动时所佩戴的兽面面具形象,似乎也在传达着时隔千年的悠远回应……

从史前崇拜,到汉代信仰,再到现代傩戏,不曾被遗忘的是历史的续写和文化的传承。


   想要了解更多代表性湖南出土文物,请登录新湖南客户端文旅体频道,参与“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动投票。

责编:龙文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