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26 16:59: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6日讯(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姚艳)日前,省林业局在石门县壶瓶山放归40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复壮这一濒危珍禽野生种群。这是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山区,目前多地白冠长尾雉已经区域性灭绝,仅少数保护区仍有健康种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启动珍稀雉类人工繁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2003年建立“湖南珍稀雉类种源繁育基地”。多年来陆续攻克孵化、育雏、饲养、疾病防治等多个技术难点,将人工繁育白冠长尾雉的成活率保持在80%以上。
次放归前,省林业部门对白冠长尾雉开展了野化训练,并科学论证了放归数量、性别搭配、种源筛选等。为确保野化放归的白冠长尾雉安全和后期科学监测顺利开展,工作人员在20只白冠长尾雉身上安装了卫星跟踪器,并在释放点周边16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红外相机30台,可实现实时追踪其活动轨迹。“科学检测为研究种群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环境需求等提供第一手资料。”省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明旭介绍,这些资料对于复壮白冠长尾雉等珍稀雉类野生种群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人工繁育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工作。2008年、2015年、2017年,分别在株洲炎陵、长沙县大山冲、浏阳大围山等地放归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共200多只,均获得成功,有效扩大了湖南珍稀雉类野外种群数量。
责编: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