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厨・乡宴⑤|乡宴民俗,藏在十里八乡

  大湘菜报   2021-08-30 16:30:21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何婷 摄影记者 罗艳

当林立的高楼将田野挡在了视线外,当大街小巷穿梭的风不再带有泥土的芬芳,当酒楼里弥漫的食色中混杂着推杯换盏的热浪,蓦然回首,“宴”这个字的质感,仿佛裹挟了灯红酒绿的意味。然而,镌刻在记忆中的乡宴——借屋摆桌、房前筑灶、酒开两席、喧声笑语……可还记得?

邵阳隆回的婚宴(摄影 田彦)

乡宴民俗,藏在十里八乡

乡土文化,深深地流淌在无数中国人的血液中。记忆里,每遇岁时节令、春播秋收、婚娶丧葬、生娃祝寿、起屋迁居、亲朋聚会……势必盛情招待客人,潜移默化中就创造了宴席文化。席间呈上的每一道菜肴里,每一种看似琐碎的仪式中,每一个不起眼的餐具里,也许就折射了这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

“在郴州,喜宴一般是十碗,菜一碗一碗地上,一碗吃得差不多了,下一碗上菜时就把上一碗撤走。”“95后”的曹薇出生在郴州农村,小时候没少跟家人去吃宴席。在她的印象中,郴州宴席座次很重要,比如婚宴,男方要办三天,先天媒婆坐上席,结婚当天男方舅舅坐上席,第三天女方父亲坐上席。

在一位“60后”资深乡厨看来,他们醴陵乡宴在考验手艺这一块,当仁不让。“吃过醴陵宴席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丰盛,最基础的是传统十碗,后来发展到四盆八碗,甚至八盆八碗。鹅颈丸子、扣肉很考验乡厨手艺。扣肉端上桌要放鞭炮,一番祝词和主人答谢宾客之后才能动筷子。”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着迥然相异的乡宴民俗传统,当然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湖南旅游美食专栏作家方八另,从事“湖湘饮食文化”教学与研究多年,对“湖湘宴席”做过专题研究,他从历史文化、地理特点等方面说起,试图解析一个个关于乡宴民俗的文化密码。

哪些地方流行吃长龙宴?在湘西,素有将桌子拼起来吃饭的习俗。事实上,怀化、湘西州、张家界、新化以及常德石门一带都有。新化长龙宴,先吃碟子菜,再上正餐,合菜必备,白菜、粉丝打底,猪肉、牛肉或鱿鱼盖码。如果是办红席,还会在合菜里放“母亲花”黄花菜,寓意母慈子孝、家庭和睦。

苗家长龙宴(摄影 陈爱民)

湘西牛头宴真的吃牛头吗?牛头宴,一般出现在家族祭祀上,由梅山文化演变而来。牛是梅山文化的天神,依蚩尤部落文化传统,祭祀仪式上,把牛宰了后把血涂在脸上,后来就衍生出了傩面、傩戏。祭祀之后,“全牛宴”就端上了餐桌,不仅有牛头,还有牛肉、牛肚、牛肝等等。

少数民族有什么特色宴席?土家族的赶年宴,据说是因为当年土司军队出征沿海抗击倭寇,不得不在大年二十九提前过年。流传至今的赶年宴只有一个菜,由猪头肉、腊肉、腊肠、猪肺、猪肝之类,煮熟,切片,一锅端上桌。而在郴州、永州、衡阳等大瑶山文化区域,因为迁徙的历史原因,习惯把荤菜包在素菜里面保存。“酿”的烹饪手法因此形成,当地宴席也少不了酿菜,江华“十八酿”尤为出名。

“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乡宴民俗。”方八另分析道,株洲受炎帝文化影响,祭祀仪式感强,药膳常见于宴席,酒开双席也是常事;湘西、湘南等蚩尤后代存在的区域,则形成了牛头宴等宴席文化;常德湖区受地理环境所限,能摆下的桌数有限,流水席可以让来客都吃饱;岳阳餐饮经济活跃,宴席标准比较高,湖鲜较常见……

乡宴种类繁多,其丰富的民俗、深刻的寓意,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民俗虽不同,那封裹着的乡土情结,拖曳着久远的、乡土的、亲昵的气息,是相同的。

民俗变革,牵扯一抹乡愁

“以前在老家临澧吃流水席,客人随到随吃,吃完一桌,下一桌客人落座。”“85后”湘潭大学女教师赵园园,忆及少时的流水席颇为神往,或许,未来这种情景只存在于记忆中。她介绍,现在老家办酒席的形式已发生变化,固定了时间段,过了点也就吃不到了。

在长沙靖港古镇,游客常见的八大碗,也经过了改良。在老长沙人的记忆中,传统八大碗是把食材塞入大碗,做半熟,淋汤汁,第二天继续蒸至软烂,上菜之前倒扣过来,形状很好看,老人都可大快朵颐。

旅游美食专栏作家方八另(摄影 罗艳)

随着经济发展,乡宴与时俱进,一改旧貌,食材、菜品和厨师都在变化,精致度也上了台阶。据方八另梳理归纳,乡宴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变化和改良: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传统宴席上做了一些改良,90年代海鲜开始出现在乡宴桌上,而从2010年开始预制菜大量出现,成为了乡厨们省钱省力的选择。第四次改良是伴随着新媒体短视频出现的,在抖音等平台学做菜、教做菜成为一种现象,也影响了乡厨乡宴,标准和地域界限变得模糊。

“现在很多乡下办酒也搬进了酒店,乡宴也慢慢变少,可能未来十年乡宴将会消失。”方八另对此表示惋惜,为此他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希望把珍贵的民俗资料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他说,坐在乡下宴席中,不管吃到什么菜,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亲近感,小时候吃得懵懵懂懂,现在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民俗、文化、讲究、乡愁……

【记者手记】乡宴里藏着人情社会和平淡生活里的琐碎滋味,吃的是一份情、一份热闹、一份新鲜、一份接地气的世俗哲学,乡宴与乡厨,渐渐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稀缺品。如若消失,世间好物难再得,唯愿永留存!

【乡厨·乡宴】系列报道

指导:陈胜年

策划:陈潇

文字:蒋振、何婷、达庆玙、罗艳

摄影:周佳珉

责编:达庆玙

来源:大湘菜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