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1-08-29 15:32:56
——“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
文、图丨周冀(部分图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湖南省博物馆推出“‘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于2021年6月29日至10月31日,在省博物馆特展一厅展出。该展包含“弄潮儿向涛头立”、“百万农工齐踊跃”、“遍地英雄下夕烟”、“为有牺牲多壮志”等四个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三百余件革命文物,展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湘大地的红色风采。
我们在观展过程中,于这一件件珍贵文物间,得见诸多鲜为人知的湘女革命轶事。
(第二单元“百万农工齐踊跃”展厅)
青江绿水,四方蜿蜒,洞庭留波住;小山丘陵,茶香漫溢,鹿鸣绕云烟。钟灵毓秀的湖湘大地,孕育了率真进取的湘人,孕育了灵动多情的湘女。
二十世纪初期,相较于礼教森严的北方,三湘大地的女性更多地走出家门、加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沉重的劳动锻造了湘女倔强的个性,但也为她们打破“男尊女卑”观、投身革命奠定了根基。
走进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一厅,感受这段革命的峥嵘岁月,湘籍男子“敢为天下先”的风采,被文物生动地诠释出来。在这场充满了阳刚之美的展览中,几件展品却散发出了强烈的女性光彩,娓娓讲述湘女的热烈、倔强与果敢。
于是,我尝试去探索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的女性痕迹。绕到历史的侧面,一个女性视角下的红色潇湘出现在眼前。
群英聚集党旗下
第一单元展厅中,毛泽东、何叔衡、李达、邓中夏、任弼时、蔡和森等六位湖湘烈士的展区环绕分布。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毛泽东展区中陈列着一张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的黑白合影。合影中央叉腰而立的毛泽东,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然而,照片中的四位女性,却引起了我的好奇,尤其是那位手握黑色长柄雨伞、意气风发的少女,站在一众男子之间,气势却丝毫不输。
顺着“半淞园”这条线索,再比对新民学会其他照片,黑伞少女的身份逐渐清晰——她就是新民学会评议部的副委员长,李思安。
(1920年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1919年9月,为了驱逐无恶不作的湖南军阀张敬尧,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开始了。在斗争中,新民学会会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思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2月18日,李思安化妆成农妇,与毛泽东等一同赴北京请愿。在北京的日子里,她发表演说、力陈“驱张” 的意义;也在瑟瑟冷风中一次又一次请愿,屡受挫败却从不言弃。待到1920年2月,李思安又不辞辛劳,辗转衡阳、广州、上海多地,为请愿奋斗。
1920年6月,在全国上下的“反张”声浪中,张敬尧被迫撤出湖南,驱张运动取得胜利,李思安展现出的惊人才华与意志力,为“驱张”运动添上了一抹亮眼的女性光彩。
(向警予在法留学时写给家中的明信片)
展厅另一边,一张向警予寄给家中的明信片,静静地躺在丈夫蔡和森的展区内。
“我便这样说:‘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虽然只是一封家信,字里行间透露的宏大抱负,笔锋中藏不住的率性洒脱,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湖湘女革命家骨子里的倔强与反叛。
童年时一刀剪断裹脚布,长大后发动中国第一场女权运动。向警予强烈的妇女解放意识,在与马克思主义碰撞的瞬间一拍即合。加之在与蔡和森共同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的过程中,逐步坚定了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想法,她决心要将妇女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共同推进。然而,这位伟大的女革命家,却没有一张挂在展墙上的照片,令人叹惋。
与向、蔡二人同一时期,还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成功中,看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逐渐聚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酝酿着一个全新政党的组建。第一单元展厅陈列的《新青年》、《共产党宣言》译本、《共产党》月刊等,都是革命先驱,积极探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证明。
(《共产党宣言》成仿吾、徐冰译本)
1922年,向警予、周恩来和李立三,在法国建立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在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海外组。向警予也因此被毛泽东称为党的“唯一女创始人”。此后,杨开慧、李思安等一批先锋女性,纷纷站到党旗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女革命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条崭新的救亡图存道路从迷雾中日渐清晰。同时,一条民权结合女权的妇女解放道路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显现出来。无数革命湘女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的努力,也使湖湘女性在党建时期的历史中,散发耀目的光辉。
引领工农 身行革命
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步入第二展厅,17枚来自湖南各地的工会证章、会员证,三两陈列在泛着暖黄灯光的展柜中。
(部分湖南工会会员证)
诚然,男性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工人运动的主力军。长沙人力车工会证章、湖南板溪矿工会证章、湘潭油漆工会会员证……走过两排展柜,所见展品大多来自以男性工人为主的工会。不过,缝纫厂、纱厂等为心灵手巧的女性提供了大量劳动岗位,也孕育了女工运动的发展。
走到湘潭缝纫会会员证前,我不禁久久驻足——这枚精致的花状会员证,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情调与浪漫。这样富有“湘女多情”气质的会员证,使我想要拨开迷雾,一睹湘潭缝纫女工的魅力。
(湘潭缝纫会会员证)
汪起凤,正是一名带领缝纫女工勇敢抗争的红色湘女。汪起凤原名董桂贞,是株洲芦淞区(原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人,嫁入当地地主汪家后改姓为汪。她早年丧夫,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冲破封建地主家庭的束缚,赴长沙求学。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了缝纫技术,还接触到了自由平等的革命思想,结识了郭亮、杨开慧等革命先驱,培养出浓厚的妇女解放与革命意识。回到家乡后,汪起凤担任了湘潭县东一区缝纫工会主席,在1924至1927年间积极领导缝纫工人们开展工人运动,为女工们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等权益。同时,她还发动工友驱逐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传教洋人,为路矿工人子弟学校争取到更广阔的教育活动空间。
不仅如此,生长在农村的汪起凤还致力于开展农民运动。她担任了乡农民协会的女子联合会主任,用地主家的祠堂办公,拿地主家的粮食支持农民运动。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解除妇女压迫。汪起凤的雷厉风行,给广大农村妇女树立了新的榜样。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剪发放足,加入妇女解放的斗争,进而投身到民主革命的农民运动中。
湘籍女子中,如汪起凤一般的先进女性不在少数。在她们的引领下,如湖南第一纺纱厂女工运动之类的工农运动,此起彼伏地爆发着。这些斗争虽未全都成功,却展现着湖湘先进女子的觉醒,以及近代女工、女性农民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珍贵品质。
社会革命中的妇女解放
追求性别平等是妇女解放的题中之意。步入第二单元展厅,《湖南劳工会的宣言》展现出一百年前工人阶级所具有的性别平等意识,使我大为震撼。早在1920年,黄爱、庞人铨发起湖南第一个真正的劳工团体——湖南劳工会,其成立宣言中就已明确指出:
“我们相信人是平等的,绝对的打破领袖和男女的界限……”
这并非纸上谈兵。劳工会的146个发起人中,有23名都是来自各种工厂的女工——藤竹工,针线工,甚至还有化学工……这也显示着,女性作为工人群体中的重要组成,力量不可忽视。
(《湖南劳工会的宣言》)
陈旧的纸张上,每一个女性发起人的名字下方,都以“女士”二字,认真标明其女性身份,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妇女解放仍然长路漫漫;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工人,对女性的尊重与对男女平等的践行——妇女解放与湖南工人运动,于无声中交织在一起。
(农民协会入会志愿书)
妇女解放同样与农村革命交相融合。1926年,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女性农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农妇应当加入农民协会”的主张。那时,母亲带着孩子前来入会的情形频频发生。
展览中展出的8块大小不一的农民协会木牌,22枚形状各异的农民协会印章,都揭示着当年共产党在湖南组织农民运动时,一呼百应的情形。至1927年5月,湖南农协会员数量增长到600万之多。尽管展览中入会志愿书的所有者均为男性,但实际上,农协会员中有四成为女性。发动女性农民参与革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进入十年内战时期,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土地革命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在解放广大男性农民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村妇女。
由这张浏阳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土地使用证可见,人口是土地分配的重要指标。而在“人口”登记栏中,“女丁”与“男丁”被并排摆在一起,表明着湖南苏区的农村妇女,开始作为人丁的一部分参与土地分配,同男子一样取得了土地支配权。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村女性第一次拥有了自主谋生的权利,为其独立和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充分激发了她们投身革命的热情。由妇女组建的补衣队、洗衣队在湖湘地区纷纷涌现。并且,许多由妇女发起的募捐、生产活动,也为保障军需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还有部分妇女,参与到前线的侦查、放哨、警戒等工作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民权与女权的道路交织前行。党在物质与精神上解放着妇女,激发着她们的革命热情,从而发动广大妇女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巾帼大义 生死无惧
要革命就不能怕流血。
土地革命期间,无数湘女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向警予、汪起凤、杨开慧、贺英、贺满姑……一大批优秀湘籍红色女性,在这十年间英勇就义。
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敌人抓捕。但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绝不松口;对于让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要求,更是坚定拒绝。红色湘女宁死不屈的态度,大无畏的精神,在杨开慧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杨开慧烈士的展台中,字迹娟秀的自传手稿,写着少女苦苦寻求信仰、磨砺意志的决心。
“我很想寻出一个信仰来!后来我决定了我的态度,尽我的心,尽我的力,只要做到这一个‘尽’字,其余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站在这封手稿前,想到杨开慧就义时的决绝,我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一场英勇就义,早在尚未站到党旗下的时刻,大概就已在这位革命烈女的心里酝酿着。这种为革命献身的觉悟,或许早早就在每一位红色湘女心中扎根。
(杨开慧烈士自传的手稿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牺牲者被刻骨铭记,幸存者仍要负重前行。
杨开慧烈士展台的不远处,便是郭亮烈士的展台。其遗孀李灿英掩护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时的缝纫机,也摆在那里。1936年,李灿英在党组织的委派下到益阳建立特委机关。擅长缝纫的她便开一家缝纫店作掩护,与伪装成窑货店主的袁满清假扮夫妇,开展地下党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一家名为“妇女缝纫合作社”的缝纫铺,悄然坐落于长沙熙宁街28号,如今已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间以常杏云及其四姑名义修建的缝纫铺,便是当时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所在地。在这里,周里与地下党员们召开了许多次会议,研究争取程潜、陈明仁进行湖南和平解放的事宜。每当丈夫和同志们在楼上开会,常杏云便和其他两名女党员在楼下做好保卫工作,一丝也不敢懈怠。1949年8月4日,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联合陈明仁在湖南和平起义,三湘大地迎来了最终的光明。
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以李灿英、李贞、常杏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湘籍女革命家,持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斗争;无数湖湘女性,响应着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团结妇女会”的号召,亲身投入到革命中来。在这近三十年的曲折革命中,饱含爱国热情的红色湘女,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浇灌着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
(《东日通电》部分手稿)
芳野寻花 温柔的红
在三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湖南无疑是一片芳草之地,是红色的革命热土。
在投身革命的湖湘人民中,湘女的光彩与力量,不应该被忽视。她们是萋萋芳草中的烂漫山花,是洒下的鲜血中一抹特别的红色。
芳野寻花,追觅她们的身影,我们不仅能看见革命激昂的一面,还能看见温柔的力量。
除了上述冲锋在前的湖南女战士们,那些默默支持着丈夫、儿子革命的湖湘女性,一样值得我们钦佩与尊敬。何叔衡的妻子,拖着三寸金莲艰难躲避敌人的追捕,却从未对丈夫有过怨言;左权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死讯,只请人代写下“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这样的湘女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种温柔的力量下,今天,中国共产党母亲般无私的形象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
它在谋发展、求公平的道路上勤勤恳恳地前进着,托举起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托举起整个中国的理想。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