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7-19 09:22:0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高鸿儒)重重叠叠山、高高低低树、叮叮咚咚溪、曲曲折折路……连日来,持续的高温笼罩着湘北大地,而地处龙窖山腹地的临湘市龙窖山村,散发出夏日的缕缕凉意,成了周边县(市)区游客打卡的“网红避暑地”。
“现在是三伏天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驱车到我们村里来,在水里畅游一番后,再在竹楼品尝下我们乡间的美食,看着游客玩得开心了,我们心里高兴。”7月16日,龙窖山村瑶寨山庄的老板但金娥,笑容满面地招呼一批批游客,昔日冷清的小村庄,骤变为人声、水声、歌声鼎沸的欢乐谷。
临湘市龙窖山村地处中国竹器之乡——羊楼司镇境内,村域总面积38余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11户2629人。龙窖山属五岭山系幕阜余脉,跨湘鄂两省四县,与赤壁、崇阳、通城交界,群峰绵亘,最高峰海拔1261.1米。龙窖山村还是古瑶文明发源地、瑶族早期千家峒。瑶族先民留下的堆石墓群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窖山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中国)夏季避暑旅游目的地。
如何将养在深闺的山水明珠推向外界?羊楼司镇党委书记李志华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城市到农村开展乡村自驾游、采摘游、登山游、民宿游,我们要把握这一趋势,同时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布局,不断加大对龙窖山景区的投入,将龙窖山村打造成羊楼司镇乃至临湘市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基于这种认识,龙窖山村村支两委坚持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为统领,以加快旅游软硬件建设为抓手,先后完成了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古瑶文化展示馆、土特产展销厅、老龙潭核心景区游步道、8公里茶马古道修复贯通及6.8公里通村景观公路窄改宽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该村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竹乡民宿、竹林康养、仿古探幽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逐步延伸出了一条集“观光旅游、考古旅游、军事旅游、农业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开发了“观竹海、挖竹笋、住竹屋、乘竹筏、品竹宴”等“竹主题”休闲,打造了野樱花海、古瑶遗址、龙源水库、茶马古道、老龙潭瀑布等景点。探幽溯溪、登山攀岩、竹林穿越、避暑康养等旅游项目备受游客青睐。
“现在天气真的太炎热了,趁着小孩放暑假,我们就在网上搜索附近的避暑旅游景区,网上介绍这里不需要门票,然后我们一家人从湖北黄冈自驾一路导航过来了。”面对眼前的青山绿水,来自湖北黄冈的周女士兴致高涨,“真是别有一番洞天啊,我们决定在这里多住几天了。”周女士继续说到。近日持续的高温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龙窖山村避暑解热,也催热了当地的“避暑经济”。羊楼司镇以“竹”闻名,当地村民逐步将“竹”元素融入到游客的衣食住行,除了山间的竹屋、丰盛的“全竹宴”,村民们还手工制作了竹斗笠、竹篓、竹盘、竹椅、竹雕刻等小物件,同时还销售有蜂蜜、竹筒酒、葛根粉等农特产品。家家户户开起了民宿,家家户户成为了小商场。
“今年我们的景观公路已全线竣工并贯通,游客较往年增加了至少一倍,据我们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初步估计,今年的‘避暑经济’也可以让村民的收入实现翻番。”深山的河港里,游客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着,悦耳动听,农户们也跟着笑得不亦乐乎,看着眼前的一片喜乐祥和之景,龙窖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潘梅芳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