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力动人心魄,《半条红军被》大放异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7-15 12:57:30

歌剧魅力动人心魄,《半条红军被》大放异彩

任彧婵

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于7月9日晚在长沙梅溪湖剧院首演成功,现场气氛热烈,说是人气爆棚也不为过!

歌剧,原本是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起源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而此次的《半条红军被》,不仅在题材上是中国本土耳熟能详的红色题材,剧中歌曲用中文演唱,在编曲上,也大量运用了民族元素进行演绎,东方色彩浓厚;在舞台布景上,更是极具民族风情和特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民族歌剧。

本次的《半条红军被》加上尾声一共七幕,每一幕中,戏剧冲突不断,情绪氛围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一直紧抓着观众的注意力。故事原型是大家相当熟悉的红色故事《半条被子》,这个故事发生在整部歌剧的第二幕当中,而之后的几幕故事,都是从这第二幕当中进行的延伸。

熟悉的故事进行再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太过耳熟能详,所以如何把观众熟悉的故事创排得更加精彩,需要更为细致的打磨和填充。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比较阳春白雪,跟普通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半条红军被》却用极高水准的艺术表达和展现形式,将歌剧艺术的魅力带入了每位观众的心中。

这部剧里,既有对红军队伍群像的刻画,又有主人公郑秋收和祝霞真挚的爱情故事;既有体现红军战友情的感人桥段,又有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乐氛围;既有宏伟的历史场景重现,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

歌剧重音乐性,所有的情节都是用音乐串联,所有的情节都用唱段推动,这一点,跟中国的戏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剧大量运用了湘中、湘东、湘南特色的民歌调子,并创造性的融入了花鼓调的旋律,使得整部歌剧在音乐上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大家一听曲子就会有一种熟悉感,就能知道,这部剧讲的是湖南故事。

在演员歌唱演绎的过程当中,对于有的字,也采用了湘方言的咬字发音,更加凸显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一幕在“一杆梭镖两面光,革命男女都一样”的男女对唱当中,爆发了本剧的第一个戏剧冲突,即“女红军能不能参加长征”的问题,组织上给了女红军每人八块银元的遣散费,表示远征辛苦,路途遥远,女同志原地解散休息。而在女红军向军首长争取随大部队出征的过程当中,女红军马大壮的一曲悲愤激昂的咏叹调,道出了她的身世和背负的血海深仇,军首长也最终同意女红军加入长征的队伍。

而后部队准备开拔,孤儿湘妹子和细伢子加入了队伍,他们性格活泼,天生乐观,湘妹子甜生生的演唱和细伢子脆蹦蹦的表演,让第一幕完成了一次情绪转换,前后对比鲜明。在舞台布置上,斜坡让整体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加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第一幕在《韭菜花开一杆心》的大合唱中迎来高潮,这是一段广为传唱的唱段,歌词隽永优美,直白深情。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剧中的唱词,风格朴素简洁,容易理解,但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容易被传唱。

第二幕在紧张的氛围当中拉开了帷幕,民团造谣说红军是“红匪”,乡亲们都躲进了山里,秀嫂因为孩子生病,不愿意去山上,于是留在了家里。三个女红军和秀嫂《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了,而秀嫂的丈夫天剩,也渐渐打破了对红军的偏见,成为了红军的向导和炊事员。每一幕都有情绪转换和对比交织,在这一幕当中,既有三位女红军跟秀嫂、天剩的军民鱼水情,又有前方湘江战役的战事如火,对比交织扣人心弦。

幕间间奏合唱的唱词也十分简洁有力“火光、火光、血光;激战、激战、较量”,掷地有声的几句唱词,加上紧张的音乐旋律,就将战场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从第三幕开始,剧情的情感越来越浓烈,在这一幕里,主人公郑秋收和祝霞隔空互诉衷肠,而紧张的音乐和枪声将所有人拉回现实,激烈的湘江战役开始,细伢子中弹身亡,郑秋收生死未卜,“让血染的战旗一直飘扬在杀出的血路上”,极具场景感的唱词加上还原度极高的舞台布景和灯光,将观众拉进了那场血战当中,那种直指人心的悲愤壮烈激起了在场所有观众内心的情感激荡和共鸣。

这是最好的红色教育,这是抵达人心的红色教育,这也是歌剧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第四幕里的对比交织,则是“大风当蒲扇,大雪当炒面”的夹金山上被冻病的天剩和在家中因为收留过红军被民团欺压的秀嫂;这一幕中,民团将红军留给秀嫂的半条红军被烧毁。当场景再次切换回夹金山的时候,马大壮将取暖的半条被子让给了天剩,自己在雪地当中被活活冻死,在这之后,天剩的一段男中音独唱的咏叹调,雄浑悲怆,感人至深。

第五幕过草地时,湘妹子因为急着替大伙儿找口粮,而陷入了泥潭牺牲;第六幕,祝霞在战地医院生下了孩子,并终于与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胳膊的郑秋收重逢,但为了保护乡亲们和伤员转移,他俩点燃了另外半条红军被吸引敌人注意,最终双双牺牲。

“我看到了未来的大地,看到了明天美好的中国,那就是我和你。”这是剧中郑秋收和祝霞牺牲前的唱词,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乡亲们的安全,他们的牺牲也让中国走向了新生。郑秋收、祝霞、马大壮、细伢子、湘妹子,剧中的每个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曾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这部剧是一种还原,是一种呈现,更是一种留念、一种致敬!

歌剧是值得被反复欣赏的艺术,每一段旋律都值得反复聆听,每一段歌词都值得反复品味。这次《半条红军被》的豪华班底,是该剧最强有力的底气。总导演黄定山是长沙人,对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故事最为熟悉,他曾创作过的作品大部分是红色重大历史题材,对于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源于他本身对于崇高的向往和追求。黄定山曾说:“我的戏剧如果有唯一的艺术标准,那就是动人。”以情动人,以专业动人,以精致考究、一丝不苟动人,这是《半条红军被》给观众带来的真实感受。

歌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作曲,《半条红军被》的作曲部分是由国家一级作曲杜鸣亲自操刀完成的,湖南音乐对杜鸣的影响很深,在剧中,杜鸣不仅加入了许多湖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运用了过山瑶的音乐元素去突出秀嫂和天剩的人物特质。而对于剧中人物在音乐上的塑造,杜鸣的专业意见让整部歌剧变得更加精致,祝霞作为女主人公,是女高音;而湘妹子由于她的性格特色,活泼可爱,也是女高音;性格温婉稳重的秀嫂和憨厚耿直的马大壮则是女中音;而在男性角色当中,郑秋收作为全剧核心的英雄人物是男高音,而朴实又怕老婆,具有一定喜剧色彩的天剩则是男中音。

对于舞台艺术,我们往往关注台前,却很少关注幕后,这部剧的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化装设计,无不是国内前沿的团队,服装设计陈同勋老师,也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他担纲服装设计的影视剧作品,可谓有口皆碑:《妖猫传》、《梅兰芳》、《甄嬛传》、《庆余年》等等,无不是大热的影视作品。

一台好的歌剧,是由方方面面的细节组成,最终得以呈现。《半条红军被》带着主创和团队的心血,为观众呈现了动人心魄的美的体验,让这个妇孺皆知的红色故事重新大放异彩。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沙市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文学编辑)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