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专栏|盛夏火锅滋味长

  大湘菜报   2021-07-23 16:46:20

文|于青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资深媒体人,美食爱好者。现居湖南长沙。

虽说冬吃火锅,夏吃冰,但三伏天吃火锅,其实也别有一番滋味。穿着短袖,吹着空调,喝着冰镇的啤酒、饮料,围着火炉吃涮肉的那份爽快劲,给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而且夏天吃火锅,还可以祛汗除湿、促进新陈代谢,对健康亦有些许帮助。

这不,找个周末,约上三五个好友,来到一家重庆火锅店,围炉而坐,开始了夏日火锅的美食享受。火锅大概是中国认同度最高的饮食方式了,无论东南西北都有不少拥趸。在学者易中天看来,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深刻意义。他说,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一种“中和之美”。

长沙虽然不像川渝地区,遍地都是火锅店,但也有重庆火锅、打边炉、豆捞、老北京等等火锅形态,汇聚了天南海北的饮食风味,想吃什么都可以让味蕾得到舒展。越煮越辣,越煮越香,越煮越入味,时间在氤氲的热气中凝固,感情在推杯换盏中升华。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三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那时的铜鼎便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法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但当时没有火力强劲的电磁炉,要让铜鼎里的肉煮沸围炉而坐,必须用柴火猛烧,烟熏火燎之下哪里还有大快朵颐的兴致?

据考证,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围炉而热食的明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著有《山家清供》一书,以收录山野食材和烹制方法而闻名,其中一道兔肉火锅的做法被称为经典:“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可以想象,将处理好的野兔切成轻薄的兔肉片,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肉片立即变化出云霞一般的色泽。待将蘸满“酒酱、椒料”调味料的肉片放入口中,瞬间感受到兔肉的鲜美与调料的爽辣完美糅合,全新的味觉感受在口中绽放。这与我们今天的涮兔肉、涮羊肉、涮牛肉的吃法倒也差不多,只是林洪的时代,没有多少调料和锅底可供选择。

真正让火锅在全社会风行要到清朝,据传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军入关,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吃起来味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他还多次举办火锅宴。1785年和1795年,他还两次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国各地的老人入宫赴宴,一等桌上放“银、锡火锅各一个”,次等桌摆“铜制火锅两个”,让老人们吃上热气腾腾的美食,对火锅的风行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火锅入了长沙后,也做了一些迎合本地居民的改良。不像川渝牛油锅底那般油腻,有鸳鸯锅、九宫格、麻辣锅、微辣锅、清汤等可供选择,但无论如何多元,任何一个锅底都需要选用纯正的牛油、辛辣刺激的辣椒和花椒,辅以多种调料,经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炒制才能打动食客,当时间随咕咚冒泡的汤料上下翻滚,食欲渐渐在深不见底的老油中放大,那麻辣刺激的味道早已刺激着胃液,让人迫不及待想要食物去填充。

食材除了毛肚、鸭肠加黄喉这“老三篇”,鲜切牛肉、麻辣牛肉、牛肉丸子、羊肉、鸭掌、鸭血、脑花等硬菜也是必不可少,有的店家还配有生蚝、鱼肉、鳝鱼、泥鳅等水产,至于藕片、薯片、竹笋、莴苣、香菇、海带、粉皮、黄瓜、豆腐、叶菜则是任君选择。我本不大爱吃内脏,但在火锅店里是例外,越新鲜的,就越能让人惊叹滋味的妙处。烫菜需要把握顺序,先吃毛肚、鸭肠等食材,再吃肉,最后吃青菜,防止粘锅,破坏了汤底的味道;也需要把握时间,这就是需要眼力见儿的细活了,有的奉行“七上八下”15秒的传统烫法,有的上下翻飞、左右晃荡,有的用筷子顶着肉转圈圈,活脱脱跳着舞,无论什么方式,只要菜品挺括起来,微微发卷,荡起来有弹性时,就不能再煮了。

好的火锅体验,还需要恰到好处的调料。油是基础,除了常见的芝麻油,有的还准备有山茶油、橄榄油、藤椒油、核桃油、花生油等等,再辅以葱、姜、蒜、醋、生抽、芝麻、花生、红腐乳等等。特别是辣椒是十分讲究的,既有负责提色的,能够让食材红艳艳,更有负责提香和提辣,让感官血脉喷张。

夹一块肉放在蘸料里再入口,当肉的香、油的鲜、麻酱的醇、辣椒的烈、豆腐乳的甜各种口感荟萃,都一起在舌尖上迸发,即使大汗淋漓,也会有一种再来一口的冲动。

摄影/周佳珉

责编:达庆玙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