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时记住三点,远离五种泳池病

  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   2021-07-29 20:40:17

泳池容易引起五种病

游泳池水直接与人体接触,人体的代谢物——尤其是尿液、汗液以及涂抹的化妆品等都会进入池水中,为微生物的繁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水中还会存在引起腹泻、红眼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和病毒,而这些病原菌不能通过游泳池水的处理系统去除,从而引起健康问题。因与泳池接触,游泳者可能染上的疾病通常有如下五种:

结膜炎:结膜炎是游泳中易感疾病之一,表现为眼红肿、异物感、疼痛不适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衣原体引起的游泳池性结膜炎和细菌引起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中耳炎:游泳后,若出现耳朵疼痛,甚至发热、流脓,那是游泳时带有细菌的水灌入耳中,导致中耳炎的结果。

鼻窦炎:跳水及潜水易引起鼻腔进水,将水带人与之相通的鼻窦。若水质不洁,就能引起鼻窦炎,可出现鼻塞、鼻痛、流黏涕或头痛等症状。

咽喉炎: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多在呛水或吞水后发生。除可出现咽喉不适或疼痛外,还常伴有咳嗽。

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天然水域有时会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侵袭,导致皮炎,体表长出细小的红色丘疹,奇痒。

戴泳具、不揉眼、呛水后漱口

在游泳时预防上述五种疾病,请记住以下三项措施:

■戴好泳帽、泳镜、鼻塞和耳塞等泳具。

■泳镜进水后不要用手直接揉眼,要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和泳镜。

■在游泳过程中呛水,要及时用清水漱口。

具体来说,戴好泳镜是预防结膜炎的关键。如果游泳后感觉眼部不适,可用利福平眼液或0,25%氯霉素眼液进行预防,不要用手揉眼或用不洁的毛巾擦眼。

预防中耳炎:当水进入耳中后,可将头向进水侧倾斜,或辅以单脚跳动,使其自然流出,切忌用手或其他工具去抠。为防止耳朵进水,最好戴耳塞。游泳后一旦耳痛,可用复方新霉素或氯霉素甘油滴耳液滴耳。

对于鼻窦炎,可用1%麻黄素滴鼻液与链霉素滴鼻液交替滴鼻。

对于咽喉炎,轻者可用多贝尔液含漱或含化消炎含片,重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对于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或炉甘石洗剂每天外擦数次。

上述用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另外,要杜绝入池前不冲淋、不带泳帽、不浸脚、泳池吐痰、泳池小解以及入池后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避免“氯伤害”,别游过久过勤

泳池消毒目前常采用的方式包括氯化消毒、臭氧、二氧化氯、紫外线及使用溴制品,其中氯化消毒最为普遍。氯化消毒是采用氯气或氯化物如次氯酸钠(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等与水反应,释放次氯酸来杀灭细菌和病毒。目前游泳池水多采用三氯异氰尿酸作为消毒剂。

在游泳场馆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到场馆卫生管理状况差异、游泳者数量变化以及池水温度和换水频率等因素影响,游泳池水中消毒剂的浓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消毒剂浓度偏高,则会对人体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在水中时间久了,眼睛会发红,手部会起皱、发白,头发会变干枯等,这被称为“氯伤害”。

避免氯伤害,除了采取上述三项防护措施外,还建议游泳者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或过于频繁,避免敏感体质者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楚超,据保健时报)

责编:王思贤

来源: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