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7-15 06:41:43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融历史洞见、理论创见、战略远见于一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饱含着我们党的坚定信仰追求、强烈使命担当、深厚赤子情怀,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号召全党同志接续奋斗、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

如何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佑新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关系,最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及其路径。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解决当代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的辉煌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经验是,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并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我们党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实践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为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紧跟时代、紧贴实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使各项工作符合实际;必须更加注重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从既有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敢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必须更加注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时时事事处处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结果的重要秘诀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毛泽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时,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任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继续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近代以来,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争论。历史证明,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方向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是错误的,而毛泽东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要具有活力,必须具有创新的形式和内容。湖湘文化传统中的“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在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转化了这个古老的思想命题。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两个结合”中继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将这两个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基本状态来说,前者侧重于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后者侧重于升华实践经验和创造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历史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丰富发展“人民观”

张宇 彭岗

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生动诠释了百年大党温暖而朴素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经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切表达。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二字刻在心中、融入血液。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仅仅四字之差,却表达了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点,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去,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层面,我们要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国家层面,我们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融汇于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保持坚定意志,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个人层面,应竭力而为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归属感等物质和精神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成果须不断巩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面对这些“拦路虎”和“硬骨头”,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思想意识。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二是要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在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础上,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三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历史证明,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我们党就能在迎接风险挑战中挺立潮头,永葆生机与活力。

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以贯之的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务中都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须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是以扩大人民民主为目标,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以广泛汇聚民意民智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目标,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是以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作者分别系湖南天闻地铁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一级调研员,《湖湘红色基因文库》办公室主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书写新的壮丽诗篇

胡晓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新的壮丽诗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为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中国人民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开启了光明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远高于同期世界水平,经济增速之快、持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不断跨越大关: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我国经济占全球比重约为17.4%,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率先控制住疫情、实现复工复产,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模式。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

新征程上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拓性事业,尽管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继续向前推进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是开展系统研究,筑牢理论基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重要位置,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中国元素。二是提高执政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执政能力,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是丰富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同时,应进一步丰富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携手一切进步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子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强化国际责任担当、共谋人类幸福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引领、完善制度、优化传播。

加强倡导引领,彰显全世界最大政党的责任担当。回顾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始终以恢弘的国际视野和格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与发展主题,推进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张世界各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了诸多方案举措、创造了丰富现实成果。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互联互通,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和医疗技术援助。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须在倡导、引领、带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更多更大积极作用。

推进多边合作,巩固完善多边主义制度体系。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内核,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维护国际秩序和规范的基本范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完全契合多边主义特色。当前,人类同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仍影响着国际格局,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各国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才能有效解决全球危机和公共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完善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须加快健全多边国际制度,充分发挥其汇聚信息、稳定预期、降低成本、凝聚共识、打造共情等功能,以更好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优化对外传播,促进国际认同。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期待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看到更多中国方案、汲取更多中国智慧。鉴于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创新对外传播机制,深度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传播出去;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大国外交战略,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专项职业团队、畅通传播沟通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以对外传播的精准化策略、在地化演变、文化性融合打通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面对意识形态沟壑与战略竞争壁垒,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应注重中西方文化与理论的对接,善于塑造和扩容“共通的意义空间”,探寻彼此共通点、扩大受众面、减少传播阻碍,既让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便于理解,又强化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的深入交流互动,从而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广泛认同并得以顺利推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王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追溯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树立了光辉的精神旗帜。他同时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深情嘱托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广大青年应积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伟大建党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一百年前,一群先进知识分子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代青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进而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历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代青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勇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逐渐成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伟大建党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为了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生死存亡、艰苦磨难,一批批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当代青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坚持开拓进取、英勇奋斗,形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怕困难、刻苦钻研,敢于面对挑战,在各专业领域勇攀高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不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伟大建党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始终与党的决策保持一致,对人民永怀赤子之心。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当代青年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就要做到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学习工作。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