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橡”的“雪峰”处理鞋,买还需“走后门”

  潇湘晨报   2021-07-04 07:51:40

用长沙话讲“湖橡”两字,那是响亮而悦耳的喽,甚至还带着些许自豪和骄傲。长沙人都晓得,“湖橡”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橡胶厂,厂子是1949年创建的,原是军工203厂,生产轮胎和军鞋。1963年,“湖橡”是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月产80多万双胶鞋,那个时代,“湖橡”的“雪峰”牌鞋子全国抢手,在长沙更是流行不衰,家家抢购。对“湖橡”,我有一份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文、供图/徐杨

省下母亲的车费钱,到“湖橡”多买几双处理鞋

上世纪70年代,我二姑妈一家在“湖橡”围墙外的空地上盖了一栋自己住的红砖平房,房子还辟有一间清静舒适的客房,是专供亲朋好友来长沙住的。二姑父的父亲在“湖橡”销售科负责,这样的话,我们一家人回长沙探亲,不仅食宿无忧,还可以走走“后门”,买到一些厂里的处理鞋子,可节约不少钱嘞。处理鞋的价格只有外面商店卖的价格的三成以下,除了鞋面略有瑕疵或胶底、鞋帮上有些小沙眼,不是那么完美外,其实是不影响鞋子的主要功能的,只是鞋的白色里子上盖了“三等品”“等外品”“次品”等蓝色处理章。处理鞋子仍然有“雪峰”牌商标,品种不少,有胶鞋、套鞋、球鞋、松紧鞋等等,颜色也还多,在那个穷困的年代,每年能买双几块钱的胶鞋就是奢侈了,而能走“后门”,低价买到几十双处理鞋,那就算是很“呷得开”的人物了。

1974年春节,大年初四,9岁的我跟着父亲从郴州回长沙老家拜年。这一次,母亲没有和我们一起回长沙,因为我有了一枚两岁的妹妹要母亲照料。母亲说:“穷人穷打算,你们两爷崽去吧,省下我的车费钱,到‘湖橡’去多买几双鞋子回来,还划得来些。”

父亲带上我坐了十个多小时的慢车,到长沙小吴门火车东站,已是晚上十点多。东站后面爷爷上班的南杂店是不能去住的了,他辛劳一辈子,早一年因病过世,娭毑也住回靖港去了。时近子夜,公共汽车已停开,父亲就带着我往袁家岭、长岭、窑岭那边走,好不容易摸黑走到了左家塘,又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二姑妈家的那栋平房。二姑父开了门,把我们迎进屋去。我们吃了腊肉和米饭,然后洗了脸和脚,到客房去倒头大睡。

上世纪80年代制帮分厂生产车间一角。

一双“雪峰”高筒白球鞋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

次日,父亲把想买些处理鞋的事给二姑父的父亲说了,然后带着我和堂兄、两个堂妹到烈士公园、动物园去玩了一天,再次日,父亲带着我到湘江边上爷爷的坟上去磕了几个头,又坐轮船去靖港,给独居在半边街的娭毑拜了年。回到“湖橡”边上的二姑妈家时,二姑父已经把几十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处理胶鞋买回来了,鞋子很漂亮,堆在桌子上花花绿绿的,令我的小心脏激励不已,这可是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的要走“后门”才买得到的俏货啊。

父亲打开带来的一个大帆布袋,把鞋子一双双码进去,有松紧鞋、解放鞋、雨鞋、球鞋等,我最高兴的是其中有一双我梦寐以求的高筒白球鞋,外鞋面上有一个圆粑粑商标,上面压模出“雪峰”两字,虽然没有上海的“回力”牌抖抻神气,但也很可以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了,球鞋的胶底有几个浅浅的小洞洞,作为处理品一双只卖七角钱,如果放在国营商店里要卖五块多人民币呢。

对我来说,这双鞋让我有了实实在在的自信和自豪,至于那胶底的小洞洞谁又看得见呢?

上世纪90年代初厂区全景。

常用白鞋粉涂抹,以保持白球鞋鞋面雪白如新

背上一大帆布袋处理鞋子,回到父亲任教的郴州地区卫生学校,父亲兴冲冲地把一大半鞋原价转卖给了单位的同事。同事们常听父亲很骄傲地讲起,他的二妹夫家就在“湖橡”,买鞋子便宜得很呢。于是父亲每次回长沙前,都会接到不少同事的热切请托,请父亲尽可能地帮忙买一双湖橡生产的处理鞋。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父亲的同事们虽然大都读了大学,每月也不过50多块人民币,而一双胶鞋一般都在四五块钱以上,父亲一向老实寡言,却因为有本事弄到“湖橡”的处理鞋而增加了几分尊严和认可,成了同事们乐于结交的一个人物了。

至于我,也因为穿上了白色的球鞋而增加了在同学中的“面子”。我买了一盒白鞋粉,每次洗完鞋就趁湿把白粉抹上去,以此来保持鞋面的雪白如新。当然,我也不能每天都穿这漂亮的宝贵疙瘩,平时,我还有一双松紧鞋和一双解放鞋轮着穿,白球鞋一般是打球或过盛大节日或天气晴好才会穿,而下雨天是断断舍不得上脚的。令人烦恼的是,每到年底,我的脚又长了一些,鞋子撑不进了,母亲便会将我的旧鞋子送给朋友们的小孩,在那个年代这也是比较客气的人情了。而新的一年到来之时,父亲又会带着我回长沙老家,去买“湖橡”的处理鞋子。于是在白球鞋之后,我还穿过一双“湖橡”当年的爆款产品,那种黑面红鞋带的球鞋。就这样,一直到1978年,我上初中时,国家经济政策趋向开放,计划经济逐渐取消,市场日益繁荣,我们家自然也放弃了每年到“湖橡”采购处理鞋的业务。

如今的“湖橡”早已完成了改制和重组,厂房和土地大多拍卖给了开发商,二姑妈家自建的那栋平房也被政府拆迁并补偿了三套住房,往日响当当的、拥有三千多职工和行销亚非拉的“雪峰”鞋的“湖橡”原址上,还静静地趴着几十栋老式宿舍楼,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和往日的繁忙喧哗。

责编:邓玉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