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江华故居:“清白粽”和“四盏马灯”传家风

黄春华 周钟曦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6-11 21:06: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春华 周钟曦子) 江华,原名虞上聪,出生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江华主持浙江全面工作12年,后以69岁的高龄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并于1980年担任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审判工作。至今,在江华的家乡都流传着很多他的廉洁故事。

记者 周钟曦子: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大石桥乡鹧鸪塘村原中顾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的故居前,每年的端午节,村里都会组织包“清白”,牢记江华回乡时对乡亲们的谆谆教诲。

现场的桌面上摆放着不少青绿色的粽叶和白色的糯米,意喻清白,大家叠折粽叶、舀放粽馅、裹制绑扎。村民们娴熟灵巧地包着粽子,现场向游客演示了包粽子技巧,大家一边聆听老支书讲述红色故事、一边学包粽子。

实况:这个“清白粽”有什么讲究吗?包这个“清白粽”。这个“清白粽”就是江华回来家乡说的,就是“清白粽”要搞个清清白白,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扎扎实实,就跟粽子一样,要捆得紧紧的。

江华故居为鹧鸪塘村虞姓祖屋之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传统的砖瓦结构,前面是天井,中间是堂屋,两边为侧屋。江华四次回家乡期间曾捐资修缮。2019年,江华故居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周钟曦子:在江华故居里,这间是江华回乡时住过的房间,还保留着当初简朴的模样。床头这盏马灯,是1985年江华回乡时特地从北京带回来的四盏马灯之一,四盏马灯传家风的故事至今让村民们津津乐道。

当时,鹧鸪塘村还没有通电,听说江华要回家住一晚,乡里就向县里报告,紧急配备一台柴油发电机,专门供江华的旧居使用。江华回到家发现,村里其他户还是靠煤油灯照明,便立即找来县领导,斩钉截铁地说:“立即把柴油发电机、灯拆了,我从北京带了4盏马灯回来,晚上点马灯就可以了。”四盏马灯的故事也让村民们传唱至今,对于70多岁的老支书李振清来说,他还深刻地记得江华刚到家发生的另一件事情。

鹧鸪塘村原支书 李振清:江华回来的时候,政府上面有安排,派一些哨兵,公安派出所来了很多人,看到以后他说什么,你搞这么多兵搞什么?我是回来探亲,有什么安全不安全的,后面那些哨兵都离开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华一共四次回乡,没有一次动用过自身的关系为村里和家里亲戚谋过私利。如今,江华故居成为了该县红色教育基地,江华周边县区党员纷纷到江华故居开展党史教育,从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中接受精神洗礼、陶冶道德情操,不断强化党性修养,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鹧鸪塘村村支书 李家虎:县里对江华故居进行了修缮,进行了成列馆的布置,进行了向阳广场的建设,近几个月,每天都有五六百人到我们村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记者 周钟曦子:无论是清白粽,还是四盏马灯的故事,都见证了江华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时刻牢记使命,廉洁自律,不搞特殊,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更要带头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从严管好自身,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责编:黄柳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