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屈原的诗和远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6-17 20:44:47

作者:舒新宇


(作者舒新宇在大会上演讲)

年年端午,岁岁龙舟,屈原殉难之日,神州大地,普天同祭,追念这颗不朽的诗魂。

因一个人之死而诞生一个全国性的民族佳节,历千年而不衰,并且超越国界,环顾世界,唯有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如同曹雪芹和莎士比亚,留下了传世千古的煌煌巨著,也留下了众多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专家学者不懈探索,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千古之谜依然仿如高悬的日月,看得见她的存在,却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在这众多的迷团之中,尤以“溆浦之谜”最为关键。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息之地?屈原在溆浦生活了多长时间?屈原在溆浦创作了哪些作品?《渔父》、《远游》、《卜居》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屈原为什么要在五月初五这个凶日投江?溆浦为什么只过大端午?遗憾的是,如此举足轻重的溆浦,从古至今,很少有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溆浦。

溆浦啊!你注定要与屈原结下不解之缘!

(独领风骚的溆浦龙舟)

诗人生于秭归,流放溆浦,终于汩罗。屈原之所以伟大,就是他那26首不朽的诗篇。而这26首诗作,全部写于流放之中。没有流放就不会产生这些流传千古、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光辉诗篇,没有这些千古诗篇就不会有伟大的屈原。学界认定,没有流放就没有楚辞,可以说,是流放成就了屈原!是流放造就了成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屈原,所以毛泽东说过:“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丢了官,‘下放劳动’,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作品。”

假如屈原在长达17年的流放中,没有写出千古传颂的浪漫诗篇,屈原也不过是历代千百个普通的忠臣而已,谁还会记得他?!可想而知,溆浦在屈原的一生中,占据的地位何等重要。然而,溆浦人历来象县志上说的那样,与世无争,不喜张扬,默默承受着被人忽视和冷落的孤独,打发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寂寞。

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默了!我们恳切地呼吁,一切有志于屈原研究的人们,请你们将探索的目光移向溆浦,多多关注这方神奇的热土。

其实,只要到溆浦做一番深入的考察,就能获得一把打开“溆浦之谜”的金钥匙,那么,屈原留下的所有千古之谜便会迎刃而解,大白天下,三闾大夫当会含笑九泉。


(独领风骚的溆浦龙舟)

一、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息之地?

公元前296年,44岁的屈原被顷襄王驱逐京城,放逐江南,没有指定具体的放逐之地,他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江南的名山大川和风光名胜作为自已的流放之地,但屈原偏偏舍近求远,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湘西溆浦作为自己流放的栖身之地,在溆浦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京城郢都被秦军围困,一腔悲愤的屈原,才离溆北上,到达汨罗后,京城郢都被秦军攻破,楚之先祖被掘坟鞭尸,顷襄王逃往河南陈城,62岁的屈原绝望之极,投江自沉,以身殉国。在遭受人生重大打击的屈原心目中,遥远的溆浦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溆浦,得天独厚,绰约多姿,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自古号称鱼米之乡、水果之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溆浦即成为天下高士隐居逍遥之地。舜帝尽管自己有九个儿子,但他也效法尧帝,没有把王位传给儿子,他看中了一位名叫善卷的天下高士。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却推辞不受,认为自已有衣有食,日子过得很舒坦,哪里需要劳心烦神去治理天下呢?善卷舍近求远,居然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湘西溆浦,在县城西北的卢峰山顶隐居下来,过上了逍遥于天地之间的隐士生活。

纵观屈原的26首诗作,贯穿始终的人物只有四个,除了作者本人外,就是尧、舜、禹。《离骚》里12次写到尧舜禹,《天问》里更是用25行诗句写到大禹。

屈原在他全部作品中透露出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渴望君王都能像尧舜禹那样礼贤下士,不恋王位,禅让天下,从而出现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太平盛世。

在屈原看来,尧舜禹不把王位传给儿子,而是禅让给天下贤德之士,三位先帝是何等伟大啊!屈原在诗中写道:

尧舜的行为多么高尚啊,远远超出世俗直薄云宵。

那些谗人们对他们嫉妒,还说尧舜行为不慈不孝。

屈原至死都在为尧舜禅让的美德而辩护。当他决心以死明志时,在《怀沙》这首绝命辞中,依然念念不忘,诉说自已没能见到舜帝的遗憾:

舜帝已经不能再遇到了,谁又理解我的一举一动?

自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哪里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商汤夏禹离我们太远了,远得使我们没法瞻仰。

屈原就是想看看,吸引天下高士善卷宁肯舍弃王位、放弃天下,也要隐居的溆浦到底是怎样一个迷人之地!


(舒新宇拙作《破解屈原溆浦之谜》精装本)

二、溆浦之行彷如快意的旅行。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屈原的溆浦之行,一切就明白了。

从《涉江》一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急急地从“鄂渚”(汉口)出发,车船相间,“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早晨从常德出发,晚上到达辰阳(沅陵)。常德到辰阳水路有好几百里,又是逆水行舟,即使现代轮船也是一天到不了的,屈原之所以这样写,犹如李白的那句名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为了表达诗人那种欣喜和迫切的心情。屈原当时的心情就是同李白一样,既是路过黔中郡的郡治之地沅陵,也没有停留,一门心思,直奔溆浦。

全诗中处处洋溢着这种欣喜之情,诗一开头就说:

我从小就爱好奇丽的服饰啊,

到了晚年这习惯依然没有变。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

头上戴着巍峨的通天冠。

一幅洋洋得意之情。

一进入溆浦境内,屈原乘坐的船到达江口犁头嘴,从沅江拐进溆水,江面骤然变得极其狭窄,进入思蒙峡谷,眼前的景象使屈原惊呆了:深邃的峡谷,蜿蜒曲折,险峻幽绝,两岸山深林密,猿狖出没,云裹雾锁,真不知溆浦该往哪里走?

入溆浦余儃徊兮,

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而承宇。

迷茫之际,屈原稍作迟疑,还是毅然前行。

穿过思蒙十里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广阔的盆地,烟树人家,一片富庶景象。沿江两岸更是望不到头的桔林,如绿云铺地,挂滿枝头的累累桔果,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屈原不禁为自已的选择而欣喜不已。

屈原之所以把溆浦作为他流放的首选之地,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个人的宏愿。屈原在《涉江》里明白地表露了自已的心情:他来到溆浦,是得到了舜帝的许可,而前来向舜帝陈词他的理想和追求,诉说自己的愁苦,请示今后的行止,然后与舜帝一同畅游昆仑之颠,同游天帝的花园,畅饮美玉的精英。他在诗中坚信自已己得舜帝之正气,秉天地之内美,是精神上的日月之子,可以同贤明的舜帝一样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在《离骚》中浓墨重彩描绘了自已三次西天巡游,拜见尧舜禹三位贤君明帝的壮丽情形,创造了一个幻美浪漫的奇异世界。

一曲《涉江》,唱彻天地,回荡今古,成为激荡心灵的千古绝唱。


(舒新宇拙作《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平装本)

三、明月洞:屈原诗意的栖息之地

明月洞地处古木参天的鄜梁山下,是溆水河与宣扬江交汇之处。清代《溆浦县志》对鄜梁山有一段赞语,兹录如下:

“有若形象家所谓:文笔插天,江水往复缭曲,宛似太极,一图天机,畅尘虑消。山水之胜,大气磅礴,郁久必发。”

屈原看中的就是鄜梁山“文笔插天”、“一图天机”的神灵之气。屈原真是眼光不凡。

颜翔林先生指出,“屈原生性爱美,一是注重衣饰打扮,追求浪漫潇洒的风度韵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二是有洁癖,讲究环境的清雅幽美。山水树木,飞禽走兽,都必须适合他的审美趣味。”

而鄜梁山、明月洞正好适合屈原的洁僻爱好和审美情趣。

明月洞实为长不过里许的峡谷山窝,下开上阖,仰视天光,仿如一弯明月,故称明月洞。峡谷尽头,有一小溪自石壁中流下,形成三级瀑布,连叠三池,幽深难测,人称仙池。两边崖壁上长满了兰花,芷草、菊花,小溪从一大片盛开的木芙蓉花下浅浅流出,步步是景,令人目不暇接。洞尽头左侧更有宽达十几米的水帘瀑布从突出的崖顶上落下,随风左右摇摆,水帘里面斜凹进去有七八米深,火神庙就在水帘里面的凹陷处,庙里供奉着火神祝融的神像。

《溆浦县志》记载,古时的明月洞“池水溢而为溪,溪之两岸怪石横竖,如人如兽,形状不可名记。石壁极高处有石桥相通,经千百年如新造然。桥下有古树,大数十围,枝干扶疏,兰生其上,随风披拂,……池之幽邃,蕉之青翠,桥与兰之险峻而缤纷,皆非人世所恒见者。”

夏日的明月洞更是别有洞天,一到洞门口,只觉阴凉水汽迎面扑来,暑气顿消。清末民初,洞里有厢房数间,成为县城达官贵人的避暑佳地。

走出明月洞口,便是溆水河和宣扬江、溪口江交汇的广阔田野,桔树人家,溆城则遥遥相望。而山坡上,溪水边,兰花芷草、芙蓉菖蒲、香蒿艾叶、芳草嘉木,随处可见。

屈原在《涉江》中写道:

我孤独地住在这深山中,

我不能改变心态去随波逐流啊,

当然就要穷愁潦倒而终生。

屈原在诗中清楚地表明了自已想在这里终其一生的决心。

屈原在明月洞住下后,在瀑布落下的水潭前的一块巨石上写上三个大字:“洗心池”。每天早上就在这里灌缨洗心,时时省悟自己。

屈原在《离骚》里有一段现实的描写,生动地记录了自己在明月洞的日常生活,细腻而又亲切,逼真而又生动:

用江离和芷草披在肩上啊,

把秋兰结成素佩挂在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啊,

担心岁月不肯饶人。

清晨攀折小山上的木兰啊,

采摘水边的香草是在黄昏。

日月不停地运转啊,

春天去了紧跟着秋天来临。

草木经秋便要凋零啊,

我为自已逐渐衰老而担心。

你看他的生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诗人每天采摘香草佩带在身,前去参加村子里的祭祀和娱乐活动,玩得十分开心。诗中描写的环境,有小山,有溪水,山上有木兰,水边有香草,正如《溆浦县志》上所说“山有幽兰秀,溪多杜若香”,这与他居住的明月洞何其相似!

清光绪八年(1881年),县人在明月洞的鄜粱山上修建书院,特地在书院旁边建了三闾大夫庙,《溆浦县志》里是这样记载的:“更于其地之南,建三闾大夫庙,其后厅曰怀忠书屋,曰求志草堂。”

“安知鄜山溆水间不有伟人奇士应运而生?展雄略,宏远谟,为天壤间建不朽功业,无负山川钟毓之灵者乎!”

当年《建修鄜梁书院记》里的这段话,成了有力的预言。

此后的百年间,溆浦应运而生了众多的伟人奇士,更奇的是,中国第一任《辞海》主编舒新城、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就诞生在鹿鸣山附近。原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孙健忠也是从溆浦走出去的。

清代《溆浦县志》上有诗赞道:

《离骚》著成后,此地赋才多。

一句“《离骚》著成后,此地赋才多”。说明《离骚》就是在明月洞所写。

四、溆浦的巫风傩韵催生了光耀千古的崭新文体《楚辞》

屈原到达溆浦时,溆浦的巫傩(读螺)文化己到了鼎盛时期。村村演剧,村村祭祀,巫傩的锣鼓唢喇声,昼夜不息,响彻了溆浦的上空。

巫傩文化极富原始野性。人们在巫觋(读希)的带领下,在鼓锣乐器声中,在狂野的歌舞中请神、敬神、祈神、娱神、谢神、送神,以求得神衹的高兴而显灵。这种融歌、舞、剧、画、神话、咒语为一体的巫事礼仪活动,通常在野外举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如火如汤,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

在远古社会,部落首领和帝王重臣往往都是最大的巫司,屈原就是楚国的大巫司,曾一度担任过楚怀王的巫祝官。对巫傩文化情有独钟的屈原,来到溆浦后,正是溆浦浓郁的巫风傩韵深深吸引了屈原,使他郁闷愁沸的内心得以排遣,从而能够长时间的定居下来。在弥漫着浓厚巫风傩韵的溆浦,屈原“度过了十几年文学生活”(梁启超语)。

巫傩的祭词打破了此前《诗经》四言诗的格式,也打破了《诗经》固有的模式。《诗经》三百篇,篇篇都非常短小。唯有巫傩的祭歌不受此限,巫师们大概是受到神灵的启发,在巫歌的创作上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挥洒自若。也许,这些负责与神灵沟通的巫师们,他们觉得不这样,似乎不能打动高高在上、神通广大的神灵,因而写起祭歌来,几乎到了无限止的地步。什么三皇五典,什么《国风》《韶乐》,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于是,长达838行的《梳解歌》、660行的《度关歌》、518行的《上马歌》、367行的《翻案歌》、更有长达一万多行的《苗族古歌》,尽行问世,四处传唱,而且成了巫傩祭祀活动的必唱曲目。往往一个祭祀活动,比如超度亡灵,依照编排好的曲目,全部唱完,往往要三天三夜,连巫师自己都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而巫师们照样趋之若骛,乐此不疲。

巫傩的祭歌语句长短不齐,活泼跳跃,有着极大的自由随意性,并具有了极强的叙事功能,更能表达人的复杂情感和重大事件。 动辄就是数百行的巫歌,叙事丰富,想象奇特,幻想诡谲,上天入地,天罗万象,汪洋恣肆,纵情倾泻,而且句式长短交错,极富节奏;行云流水,一唱三叹;雄壮处,千军万马,天兵神将;金鼓伴奏,气氛悲壮。巫歌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自由诗,也是上古时期的现代派诗。

天长日久,屈原从溆浦的巫傩唱词中爆发灵感,仿如电光一闪,灵感突现,如果采用巫歌的形式,倾诉和抒写自己的忠贞和冤屈、愁苦和哀怨、抱负和志向,岂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吗?!

屈原一下从溆浦的巫傩唱词里找到了一种不受任何局限,汪洋姿肆,挥洒自如的最佳表现形式,从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一一楚辞,开创了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离骚》、《天问》、《九歌》,这些至今无人超越的千古诗篇,煌煌辞章,便在溆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连连问世。

溆浦的巫风傩韵孕育和催生了光耀千古的艺术奇葩《楚辞》,更成就了作为伟大诗人的屈原。

如果说,巫傩唱词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派诗歌,那么屈原独创的骚体诗则是中国最早的文人现代派诗。

是溆浦成就了伟大诗人屈原!

足见溆浦在屈原一生中有着何等举足轻重的份量。

五、神奇的溆浦山水激发了屈原浪漫奔放的文思

品赏曲赋,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南楚大地神妙的烟雨雾岚,奔泻着湍激的瀑布涧流,喷射出奇幻的云霓霞彩,回荡着狂野的巫风傩韵。

纵观屈原到过的地方,唯有他的栖息之地溆浦完全具有这种客观条件。深林冥冥,猿狖所居,山峻蔽日,幽晦多雨,霰雪无垠,云雾霏霏。更有那深不可测的江潭,鬼斧神工的山洞,令人激起奇妙的遐想。屈原的笔下,似乎只有溆浦的山水才有这等的奇妙神秘和瑰怪之观。

入溆浦余儃徊兮,

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而承宇。

一一屈原《涉江》

请问,屈原两次流放,经过那么多的地方,除了溆浦,又有哪个地方的山水被他如此浓墨重彩地描绘过?没有!即使他出生的秭归和投江的汩罗,也没有享受到如此殊荣。只有溆浦诡异灵秀的自然山水才使三闾大夫如此钟情,如此迷恋。

身处这样古木森森、云缠雾绕的深山之中,耳闻野兽的吼叫和鸟雀的鸣啭,目睹蛟龙的出没和山水的暴涨,恍如到了神界仙地,最易使人与神奇的大自然沟通,在心灵上与神灵链接,生出无限的神秘玄想和思古的幽情。所以说,是溆浦奇妙神秘的山水和雄丽瑰怪的风情激发了诗人玄妙的灵感和魔幻的遐想,最终成就了华彩绝伦、意象万千的千古绝唱一一《离骚》《涉江》《天问》《九歌》。

屈原在诗中点明《天问》是在明月洞中所写。

其实,屈原也象在《离骚》中一样,在《天问》的结尾处透露了一点玄机,点出了写作的地方,只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忽略了。《天问》的结尾是这样的:

时已黄昏一片雷鸣闪电,

我要回去了又何必生此忧愁?

他既丧失了自已的尊严,

天帝还能对他有何要求?

隐伏荒野栖居岩洞,

对国事还有什么话可讲?

屈原写明了他当时在寺庙里面对壁画向天呵问时,正是黄昏,他准备返回居住的岩洞,又碰上暴雨雷电。请注意诗中“伏匿穴处”四个字!我们再搜索一下,屈原两次流放,在何时何地居住过洞穴?别的地方没有记载,只有在溆浦住过明月洞。如此明白,只差没有写上“溆浦”二字了。

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研究屈原的专门家说过,《天问》、《山鬼》与《涉江》所写溆浦的环境是同一个地方,描写的景色何其相似。

《山鬼》中描写的景色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这与《涉江》里描写溆浦的景色一模一样:“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靡靡而承宇。”从两种环境的描写,足可以征明《山鬼》写于溆浦明月洞,也足以说明“山鬼”写的就是作者自已。

俞平伯先生也曾指出:《山鬼》、《天问》、《涉江》三首诗里的景物描写,“写景阴森逼人,完全相似,若无真实的生活,恐不容易写到这样。所以我相信‘九歌’也是屈原晚年被放沅湘间所作。”

虞愚先生更是认为,“《山鬼》中描写辰沅的景色……与《涉江》写溆浦的景色……可以说是表里相映的了。”

清代丁晏看出了《天问》其中的玄机,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在其专著《天问笺》中写道:“薄暮雷电,正呵问之时也。《山鬼》云: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既然前辈专家己看出《涉江》、《山鬼》、《天问》里描写的环境是同一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无疑就是溆浦的明月洞了。换句话说,《天问》就是在溆浦明月洞创作的。

屈原在长达17年的流放中,大多是在溆浦度过的,他的26首诗篇大多也是在溆浦创作的。正是在溆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屈原从而完成了从政治家到诗人的角色转换,一跃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也成为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并一跃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溆浦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楚辞的源头,屈原文化的摇篮”。

“卢峰香草地,溆水桔花天”。屈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溆浦神奇的秀山美水,璀璨的流风民俗,倾注了诗人无限的恋情。溆浦山水草木,因为屈原的眷恋和描绘,蕴涵了高雅的文化品位,恢宏的历史底蕴,迷人的楚风骚韵。

1978年,以《歌德巴赫猜想》而享誉文坛的大作家徐迟,前往云南采访,列车路过溆浦,他注视着窗外,对助手深情地说:“多美的地方呵!如是白天,可看见到‘深林杳以冥冥兮’。以后一定要来溆浦好好看看。”

从溆浦思蒙小学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原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孙健忠,满怀激情,为溆浦挥毫题词: “存屈子英魂,发楚地雄风。”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著名屈学专家汤炳正先生来到溆浦,深情说道:“我对溆浦是有特殊感情的,进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能看到屈原彷徨的伟大身影。”

流放之地的溆浦,最终成了屈原浪漫璀璨的诗和远方!

作者介绍:舒新宇 2021年6月12日于溆浦 作者舒新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理事、溆浦屈原学会会长,学术著作《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全书25万字,2007年由东方出版社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探讨屈原流放溆浦的学术专著,被专家学者誉为“填补屈学研究空白之作”。该书一上市,80多家网络媒体纷纷推介此书,很快登上了亚马逊网图书排行榜,进入人物传记类一百强,排名73位,短期内销售一空。随后出版社又出了精装本。香港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书。作者因此也登上了国际楚辞学术研讨会的讲台。应导演之约,作者已根据该书改编成电影剧本《屈原的诗和远方》。由他编剧的36集电视连续剧《向警予》最近在央视8、央视1播出,影响空前。


(2019年10月作者舒新宇在汨罗参加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国际楚辞学术研讨会留影)

责编:张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