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2021-06-05 21:49:34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了上海市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他说,上海“证照分离”改革这几年持续推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准营”门槛和成本,有效缓解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让企业既能够进得了市场的“大门”,也可以入得了行业的“小门”。特别是2019年12月国家部署开展全覆盖改革试点以来,企业更加感受到了改革的力度和温度,获得感也进一步提升。
他介绍,上海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分别于2015年12月、2018年2月,率先在浦东新区对第一批116项、第二批47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相关改革举措先后在上海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2019年12月起,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对519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开展全覆盖改革试点;2020年8月起,将其中地方权限范围内的248项事项的改革举措在上海全域推广实施。
在改革过程中,上海市始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将“证照分离”改革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协同推进,不断攻坚克难、探索创新,坚持“放”和“管”同向发力。一方面,围绕审批更高效、准入更便捷持续发力,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改革事项逐一细化制定操作办法、管理制度等,按照“进四扇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要求持续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围绕事中事后监管更科学、更有效持续发力,最大限度促进市场公平有序。在放宽准入的同时,着力织密织牢市场监管网,通过“管得更好”支撑“放得更开更活”。
陈寅说,从市场主体反馈的情况来看,“证照分离”改革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成效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以来,取消和放宽了一批行业准入的条件,为企业经营松绑减负,充分调动了办事创业的积极性。比如“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登记注册的消防技术服务企业,从改革以前的21家,增加到目前的104家。上海市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都有明显增长,到今年4月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约303.1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量约29.5万亿元,分别比2019年11月底改革以前增长13.3%和15.3%。
第二,政府管理方式加快转变。“证照分离”改革有力推动了政府管理从“严进”向“严管”转变,特别是采取告知承诺以后,通过申请人事先承诺、审批部门事后核查的方式,落实了相关审批要求和许可的条件,有效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责任,也有力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2018年,上海市发布实施全国首个规范告知承诺制度的政府规章以来,在可实行告知承诺事项当中,超过70%的企业通过这个方式办理了许可证,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第三,企业办事更加便利、更加快捷。在“证照分离”改革当中,上海将地方权限内的事项全部接入“一网通办”,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解决办事跑动多、材料繁、时间长等问题。目前上海已经有600多类约1.4亿证照归集到市电子证照库,并且接入“一网通办”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支撑了上海政府核发的96%的材料在企业办事时可以“免于提交”。过去企业到政府窗口办事,都要带着很多原来政府核发的证照、文件,现在这些都不用带了,由窗口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这样就方便了企业。同时,围绕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以“开办便利店”为例子,原来开办一个便利店涉及到食品经营许可、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等6个事项,涉及到很多部门。改革以后,我们把相关流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很多事项可以在网上进行并联办理,办理时间可以从原来的38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递交的材料从原来的53份减少到10份,填表的要素从原来的313项减少到98项,进一步提升了办事的便捷性。
责编:宁静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