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1-06-22 11:01:17
金鹰报·新湖南社区频道记者 王薇 任琼瑨 见习记者 梁原 李祯媛 视频 李重谦
北宋范致明所著《岳阳风土记》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龙窖山是有文献记载的瑶族历史上最早居住过的最北的地方,是瑶族最早的“千家峒”所在(瑶族的聚落单位)。瑶族在两宋时期长期居住在龙窖山,繁衍子孙,创造出独特的瑶族古文化。上溯千年,瑶胞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式的千家峒生活。
记者在6月一个燥热的午后,“闯”进了这个静谧桃花源式的村庄。走进龙窖山村,就仿佛走进了天然水墨画境。云雾缭绕的山水,氤氲出一首首佳句:“野径回看起薄岚,斜阳脉脉远瑶山。天边白鹭归幽壑,寨外丹枫落碧潭。”
所有的燥热和不安一扫而光。放眼望去,满眼皆绿,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龙窖山村山林面积48900亩,整座村庄隐匿在一片郁郁葱葱树林下。

世外桃源般龙窖山村一角。
龙窖山村,位于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2006年被评定为湖南省风景名胜区,龙窖山遗址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窖山村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湖南(中国)夏季避暑旅游目的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等荣誉称号。
走进龙窖山村部,墙壁上闪烁的金字招牌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读懂了龙窖山人近年的拼搏精神和博大胸怀,追逐和梦想。
但就是这样获得殊多荣誉“明星旅游村”,曾是个长期困厄的穷山村。龙窖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梅芳告诉记者,“过去的龙窖山村有‘三怪’:‘山上竹木出不来,地上洪水满田盖,娃子读书到村外’。说的是,龙源村树木长在山上,没有路运输;集水面积大,洪水灾害多;教学设施差,小学生要到村外学校上学。”
潘梅芳刚任龙窖山村村委会主任时还是个大小伙子,1992年,一天回村部的路上,他看见几个年纪稍大的老太太正扛着楠竹下山去卖,因体力不支,楠竹倒在了路边水沟中,潘梅芳过去帮忙,心痛不已。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摆脱穷日子,让龙窖山村的产品走出去。
龙窖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靠山吃山”是村民的生活之路。潘梅芳与一班人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和政策咨询,把发展“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拓展空间大”的楠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楠竹产业的带动下,全村经济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日益富裕,户户农民住上了新楼房,60%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
这就是最早的产业振兴,后来,潘梅芳把这条写进了村规民约:“振乡村,产业兴,党的政策惠民心。”

龙窖山村的猕猴桃产业基地。
随后,潘梅芳把眼光放在了文旅上,他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古瑶族千家峒”之地,龙潭龙湫、高峡平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优势。2000年龙窖山村按照临湘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总体要求,制订了《龙窖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也是龙窖山村最早的村规民约雏形。
龙窖山村2014年开始提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五项禁止”,成立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联防队,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今年63岁的肖天龙就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联防队的队长,肖天龙指着面前一条河道兴奋地向记者说:“我们这里是龙源水库的源头,以前河里到处漂浮着垃圾,龙源水库可是担负着近70万人的生活供水和7个镇17.8万亩的耕地灌溉供水任务。我们(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联防)队成立后,就沿岸村庄垃圾清运处理、村民生活污水治理、‘空心房’整治等情况进行一系列整治,经权威部门的专家验证,这里的水质已经达到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
于是,“保生态,护环境,绿水青山变金银。”这一条被写进了如今的村规民约。
龙窖山村村规民约中还有一条:“游客来,要热情,宾至如归一家亲。”龙溪组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大山深处,这里漫山葱翠、清溪见底,且紧邻老龙潭瀑布和堆石墓群遗址两个知名景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瑶族堆石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喜爱户外运动的游客。
龙溪组山林面积大,往年村民靠卖楠竹就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近年来楠竹价格一跌再跌,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原本在甘肃兰州办厂做生意的村民姚牡香,毅然选择返乡,决心发动村民筹资开办民宿项目,帮助乡亲们共同发家致富。
姚牡香说:“以前我们这里的村民都是靠砍楠竹和外出打工为生,现在我们想通过旅游产业搞这个项目,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不出家门就可以脱贫致富,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
为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龙溪寨民宿项目鼓励村民入股,于是,全组20多户家庭都成了项目的大小股东。
村民杨江河以前在上海打工,听说村里搞民宿,毅然回家加入了创业团队并入股8万元。现在,杨江河本人在山庄上班,父亲经营家庭豆腐作坊,母亲也经常自制一点干菜出售,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据不完全统计,龙窖山村201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19年接待量近50多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2800多万元以上,2020年接待游客将达52万余人次。实现了美丽乡村与绿色经济的共建共赢,达到了美丽乡村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新格局。
看到龙窖山村的巨变,临湘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新望喜上眉梢,“湖南省集体经济带头人现场会多次在龙窖山村召开,向全省各地的乡村建设者分享龙窖山经验。”他指着办公室临湘市的地图高兴地告诉记者:“2020年12月底,全市114个村、47个社区全面完成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工作。明确了2项内容,即要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包括正面倡导和负面约束两个方面的内容。制订了3项措施,即加强指导考核、突出内部监督和完善奖惩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全市形成了‘党委指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规范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民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手记
助力乡村振兴“约”出醉美瑶乡
龙窖山的神奇是一片片叫不出名字的石头,一随便走入哪一条山谷,就像进入了一座用青石垒起的历史迷宫;随便叩问哪一块爬满青苔的石头,定能听出几许历史的回音。神秘、奇诡,让人恍若置身千年的梦境,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记录着那些正在消逝的远古文明。
乡村美,美在文明,民风正,正在村规。200多字的村规民约朗朗上口,“约”出了龙窖山村环境共治新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乡村治理新体系和志愿服务新气象。基层党组织增强了活力和战斗力,群众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学习新语
近年来,龙窖山村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党建+网格化微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龙窖山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依托区位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切实承担好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革命先烈感人事迹,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让革命精神深深扎根于党员心中。积极发挥党员“五老”人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群联手,齐心协力,共同把龙窖山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新瑶乡。
——龙窖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潘梅芳
责编:梁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